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轰动!三倍!【补更】 (第1/2页)
一人镇守孤城,于人世间无敌正文卷第五十四章轰动!三倍!【补更】紫辰殿。 “然后呢?”蜀帝问。 老太监竭力克制情绪,手背鼓得青筋暴起,一字一顿道: “建丑廿日,长安独身赴圣城,暴屠茹毛饮血之夷种,予圣城残惨虐酷之大耻辱!” “仅三时辰,踏破朝圣阙,蛮夷视为国耻日……” 霎那。 朝殿犹如平地起惊雷,黑室绽耀光。 轰! 文武百官胸膛近乎炸裂,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怎么可能? 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听觉出了岔子。 短短一句话,是仅存在于传说中的神迹! 何谓天空之城? 天道起源地,贼老天独宠,八十年没经历兵祸! 就算中原再竭力否认,蛮夷圣城绝对是有史以来最繁华最安全的城市。 可现在…… “长安登上荣耀碑,一脚踹掉蛮夷旗帜,高插中原红旗,那一刻旗面飘飘,天空之城仿佛被他占领了。” 老太监声音越来越沙哑,说到最后自己都半信半疑。 太夸张了…… 仿佛在刻意满足华夏子孙精神幻想。 谁没有过这样一个梦? 单枪匹马入圣城,居高临下睥睨着蛮夷,极尽羞辱之能事,最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酣畅淋漓,无比解气! 间谍的信报,太像一个悉心编造的梦了…… 但能干间谍的活计,最重要的性格就是心思缜密,做事一丝不苟。 就没见过哪个胡吹海侃的谍子。 “朕……朕……”蜀帝如鲠在喉,一时不知该作何表态。 就第一句话正常。 长安还在,或许真会去一趟圣城。 但后面就离谱了,踏朝圣阙、改旗易帜…… 群臣表情木讷,他们理解宋内侍的良苦用心,蜀地面临亡国覆土,亟需惊世骇俗的捷报,以此鼓舞饱受兵灾的百姓。 只要能让将卒振作起来,作伪可以,甚至欺君都行,一切为了抵抗。 可别这般荒谬绝伦啊! 昔日拜占庭王朝的一个圣人背叛深渊,还没逃出天空之城,就被城顶的法阵给镇压了,真正的灰飞烟灭。 长安能创造奇迹么? 能! 进城了,深渊的陆地神仙呢?真就坐视长安糟蹋帝都而无动于衷? 想想都违背常理…… “忆江南壮烈牺牲,生前替长安挡住来自鬼像的致命一击,长安差点众目睽睽之下弑杀蛮夷女王……” 姓宋的老太监满脸涨红,嗓音细不可闻。 真的离谱。 忆江南是典型个人至上,当初尚是大宗师境界都没动摇过信念,中原怎么劝都没用,现在快接近陆地神仙境界,还会英勇就义? 刘去疾,你写信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 老祖宗有言,水满则溢,过犹不及! 你直接说长安在蛮夷腹地大开杀戒,圣城方面暴怒至极,就足够起到提振民心的效果了。 毕竟几十年来,不管是修行者还是中原兵马,都从未堂堂正正去过蛮夷京畿之地。 “退下吧。” 御座传出疲惫的声音。 蜀帝捏了捏太阳xue,继续说: “再议东迁。” 群臣叹了一声,无论怎样,这几天都必须做出决断。 东迁并入楚国,保留蜀人有生力量,等待反攻光复旧都。 顽强抵抗,只有灭种的下场,以蛮夷的残忍手段,蜀地怕是寸草不生。 前者务实,后者气节。 最容易的投降道路,绝对不会走! 但凡谁敢提议,都会被唾沫星子给淹死,从此高挂青史jianian臣录。 宋老太监趋行退殿,其实他想说谴人再探,毕竟刘去疾罕见如此浮夸,其中必有蹊跷。 他刚走下汉白玉石阶,便见风尘仆仆的盔甲将领,肩膀血迹未干,似乎是连夜从前线赶回京师。 “公公,蛮夷撤兵了!”将领咧开一嘴大黄牙,火急火燎踏上阶梯。 老太监仿佛被一道闪电噼过,愣愣僵在原地。 “撤兵?” 也就片刻,紫辰殿震骇的吼声惊飞皇城鸟禽。 满殿陷入诡异的死寂。 “陛下,蛮夷全撤了!”将军兴奋的汇报。 岂止是死里逃生可以形容,即将窒息而亡,对面却松开了脖子上的绳索。 九道防线三天之内告破,他和麾下溃军都准备自刎殉国保全名节,谁料蛮夷发疯似鸣金收兵,一夜间撤得干干净净。 包括南线西线,乌泱泱的蛮兵撤回自家疆土,连抢掠到的辎重和粮食都没带走。 简直骇人听闻! 兵法各种阳谋阴谋,都没记载过这样的例子啊。 朝殿依旧安静无声。 群臣像是行尸走rou,连喘息声都没有,只是扳紧手中朝笏。 “陛下,莫非有诈?”将军战战兢兢遥望御座,举殿持续无声太匪夷所思了。 可绞尽脑汁,都觉得荒诞。 再鏖战两个月,蜀地就要亡国,蛮夷竟然全线撤军…… 蜀帝眼神恍忽地望着殿顶,突兀一把扯掉头上冠冕,勐然起身声嘶力竭道: “天不佑华夏,但华夏人佑华夏!” “朕代六百万蜀国百姓,叩谢长安救命之恩!” “致敬!” 九五至尊缓缓屈身,面朝西方而跪礼。 皇帝下跪,群臣纷纷匍匐,各个眼含热泪。 宋老太监也跪在广场,喃喃道: “上以慰我蜀地祖宗在天之灵,以下救我民众沦亡之惨。” 信报内容千真万确! 唯有圣城遭遇前所未有的屈辱,蛮夷为安稳人心才会选择撤兵。 试想一下,蛮夷靠着强盛兵锋统治天下万国,一旦帝都暗流涌动,那皮肤各异的种族岂会没有复国之念? 吞灭蜀地只是开疆扩土,任由内部矛盾发酵,那将走向分裂! 孰轻孰重,深渊岂会不知? 紫辰殿气氛庄严肃穆。 当蜀帝起身后,群臣才相继站起来,双眼通红也不知是激昂还是感动。 解民于倒悬之苦,真正的救国之恩啊! 一己之力给了六百万百姓活着的机会! “朕……”蜀帝哽咽,他不清楚长安孤独站立圣城时想些什么,但彪炳千秋的壮举,实实在在挽救了蜀国。 寇可往,我亦可往。 虽千万人,吾往矣。 说这些豪言壮语动动嘴皮子就行,可这个时代,谁曾真正做到过? 而今,顾长安完美诠释! 群臣神情恍忽,直到现在还觉得有点不真实。 每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原儿女,都曾在梦中设想过这样大显神威的一幕: 踏朝圣阙,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