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零一章 统治集团 (第2/2页)
皇帝朱慈烺创造的新大明的,相对于卫所、家丁、八旗,又整体优化提升了一个大档次。 首先回溯朱元璋的本意,以血脉宗室构建统治集团,比没有血缘的八旗更加稳固。 推动工业化,获得绝对的垄断地位,以巨额利润滋养统治集团,消弭集团内部矛盾。 关键是加入强制义务教育,让这个统治集团获得近似于的效果。 这大大延缓了整个群体腐败堕落的速度。 以至于经过了已经一百多年,朱明宗室群体仍然保持着不错的活力。 比嘉庆时代的八旗高了好几个拿破仑时代的容克贵族。 绝大部分普通宗室,现在都想着赚到更多的钱,得到更高的实际地位。 对于承担各种工作,都有个非常高的热情。 普通宗室来朱靖垣这边帮忙会有两份收入。 对应岗位的直接发放的工钱,会与相同岗位的普通人完全一致,表面上显示公平。 但宗室另外还有一份宗室补贴。 如果在大明本土工作,就由大明朝廷发放,如果是在藩国工作,就由藩王发放。 朱靖垣给的标准,每个宗室每个月最少一百银钞,最多两百银钞。 有上限,有下限,关键上下限之间差距不超过两倍,这也是世祖皇帝留下的规矩。 让绝大部分普通宗室的收入,保持远远超出普通人的较高水平。 同时宗室内部收入差距也不会格外的巨大。 在朱靖垣看来,自己这个穿越者前辈,真的是啊。 但是这种统治集团,也是不可能真正长久的。 或者 说,任何统治集团都不可能真正长久维持。 现在的朱明宗室集团可以算是巅峰阶段。 群体数量已经足够庞大了,对国家的掌控力也达到巅峰了。 平民百姓没有能力造反,各级军官的身边都有宗室督军,专门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 占用的社会资源比重仍然不是特别大,没有完全阻断普通人的上升渠道。 朝廷官员和军队的军官大部分仍然是普通家庭出身。 腐败现象仍然不是特别的严重,偏远边缘宗室能够相对轻松的出人头地。 宗室总体上仍然是昂扬向上的状态,习惯于依靠能力而不是身份抢夺地位和资源。 他们通过教育获得的能力,也让周围的普通人自然信服。 在扩张开拓和工业革命的驱动下,这种巅峰状态还能维持几十年。 但是一旦技术发展到瓶颈状态,大明总体的建设发展到瓶颈,宗室人口达到一个足够重大的节点,各种矛盾就会开始凸显了。 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的矛盾,宗室和普通人的矛盾,宗室和朝廷的矛盾…… 也许是自己年老的时候需要面对的问题。 朱靖垣心中思虑着未来的事情,跟一帮宗亲们有说有笑的聊了半个小时的天。 然后让刘志新出来,宣布给这些宗亲的安排。 大部分去当基层亲民官,一部分去当工程建设指挥,一部分去当学校老师。 少部分负责训练民兵。 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流沙城,今天过来就是专门拜见朱靖垣,同时领取职务身份安排。 安排确定之后,宗室们也就起身告退了。 朱靖垣在位置上坐了一会儿,到上午十点的时候,一群大明官员依次走进大殿。 ………… 一个个的官员依次通名见礼,朱靖垣微微点头致意,请他们坐下。 书院山长就是学校校长,大明绝大部分大学仍然称书院,公立书院山长也是官员。 吴烜和卢荫溥都不是大食国官员,直接担任布政使司和学院官员。 王引之是王念孙尚书的儿子,现在的身份既是大食国官员,兼任布政使司的官员。 他将以王府右长史的身份,兼管大秦海方面的大食国事务。 潘世恩是纯粹的大食国官员。 仁武朝之前的藩王王府官员之中,本来有一个正六品的审理正,一个正七品的审理。 仁武朝之后改成了左右两个审理正,同时都是正六品衔。 但和左右长史一样,有些小国可能只安排一个,不分左右。 与此同时,海外藩国的王府官员,品级自动提两级。 长史本来是正五品,在藩国就是正四品,审理也就变成了正五品。 这些朝廷派来的官员,最终安排也跟那些宗室一样。 大部分也会分头前往大食国各地任职。 只有潘世恩为首的纯王府官员才会留在流沙城。 不过他们的孩子会暂时留在流沙城上学或者工作。 相比与泰西各国隔海相望的大秦海,波斯海湾是大明的完全掌控的地区。 还在大食亲王的眼皮子低下,他们也都愿意和希望把孩子留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