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零五章 增值税与交易税 (第2/3页)
了一千两百六十银钞。 朱迪镧看着也感觉有点夸张。 自己作为皇子,一年的俸禄只有两万银钞,这一下子出去了二十分之一还多。 不过朱迪镧年龄还小,到现在为止都一直生活在皇宫,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用度都不用自己花钱。 在出宫纳妾开府之前,这两万银钞其实就是零花钱。 朱迪镧平时花钱并不多,现在卡上的零花钱还剩下很多,也就直接决定就这么装了。 技术员把硬件列表和价格单打印出来递给朱迪镧。 朱迪镧拿过来看了一眼几个金额,忽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说了一句: “交易税变成增值税了?” 技术员笑着说: “计算机产业这两年确实全面改用增值税了,其他行业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逐步启用。” 朱迪镧是在学校学过税收知识,而且还是绝对的重点科目中的重点内容。 大明以前的交易税,包括类似后世美利坚和日本的消费税。 就是买东西的时候,按照最终成交的交易的价格,固定缴纳一笔税款。 古代和近代,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市场上的商税,主要就是各种形式的交易税。 交易税或者说消费税,天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容易重复征税。 这个缺陷还会直接促进大型行业垄断公司的诞生。 以税率百分之十为例来说。 一个纺织厂从农场进了一批棉花,总共花了一百银钞,那它要缴纳十银钞的交易税。 纺织厂把棉花变成了棉布,以两百银钞的价格卖给服装厂,那就要缴纳二十银钞的交易税。 服装厂把棉布做成了四百件衣服,以四百银钞的价格卖给了服装批发行,要缴纳四十银钞的交易税。 批发行把衣服卖给各地的服装店,总交易额八百银钞,总共要缴纳八十银钞的交易税。 最终有四百个顾客分头买下了这些衣服,总共花费一千两百银钞,总共缴纳一百二十银钞的交易税。 这些产品的最终的市场价值是一千两百银钞,所有环节累积缴纳的交易税高达两百七十银钞。 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总税率达到了22.5%。 无论生产厂商和功效商行交了多少交易税税,最终都要作为总成本的组成压到顾客的头上。 与此同时,普遍固定比例交易税,不利于薄利多销的销售方式。 以前面这个服装产业链为例,如果所有中间商都加价一倍,那最终实际税率反而更低。 一百变两百,两百变四百,四百变八百,最终市场售价一千六百银钞,总税额是三百一十银钞。 最终行业总交易税率反而降低到了19.375%。 但是所有顾客花费的总金额,从一千两百银钞增加到了一千六百银钞。 更多的钱变成了厂商利润,摊薄了最终的总税率。 所以朝廷对固定交易额征税,会促进厂商倾向于粗暴的增加销售价格。 只要每一次交易的总价格都翻倍,那无论这个商品转了多少次手,总税率都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 一旦整个产业链都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那税率就会迅速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原始意义上的交易税,就是这样交易一次就收一次税。 明初朱元璋定的商税税率是三十税一,但是实际上的总税率却并不低。 因为从生产到最终交易,要过好几遍手,理论上每过一次手,都能收三十分之一。 甚至于,如果贩卖的路途较远,还要过税关的话,每一次也都是三十分之一。 理想状态下,很多个三十税一累加起来,有机会能堆到百分之十以上。 只是大明中后期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收不起来这个税了。 古代朝廷对商税不是很重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农税上。 古代商人有很多办法能够逃避多次交易税。 到了近代之后,朝廷的管理能力越来越强,对商税也越来越重视了。 商人没办法轻松躲避税收了,他们就根据朝廷收交易税的逻辑,想到了新的应对方案。 原本从原材料到最终销售商行,中间要过四五个商行和工厂,交易四五次就要收四五次税。 那从原料到销售的四五个工厂商行合并,变成了一家公司,就只需要缴纳一次交易税就行了。 税率直接降低到了百分之十,中间增加的价值全都变成了公司的利润。 于是垄断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时代也就随之到来了…… 增值税就是来解决重复收税的问题,同时延缓行业厂商上下游合并的趋势的。 只对物品价值增加的部分收税。 商行采购价格两百银钞,销售出去的时候卖三百银钞,那就只对增加的一百银钞收税。 不对商品价值重复收税,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就算是不主动合并,也同样不会被多次征税了。 同时鼓励薄利多销的形式,因为经销商加价越少,最终交税也越少。 如果增值税率定为百分之十,那最终顾客支付的增值税就不会超过总价的百分之十。 增值税的理论,相比原始的交易税而言,是非常先进和现代化的税制。 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实施。 所以要有管理机构和随着交易流转的票据。 商行将上家给自己的发票副联,与自己开给下家的发票的上联,一起交给税务机构查阅。 两张发票的价格相减的数字,就是商行自己加价了的部分。 商行只对这部分数字交税。 增值税的设想,最初由商业化最繁荣的美利坚的学者,在一战后的时候提出来。 德意志人完善了其理论,最终由法国人在二战后最先实施。 之后欧罗巴的大部分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都逐步用增值税取代了消费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