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二二章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 (第1/2页)
大明1805正文卷第六二二章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看着机器们的回答,有些工匠下意识的担心,机器会不会说谎? 不过他们很快就否认了这个猜测。 因为自己看到的不只是机器给出的最终回答,还有机器内部的所有数据变化。 机器给出这个回答的所有逻辑,都可以完整的提取出来。 对于工匠而言,机器是完全透明的。 工匠们分析了数据之后,认为机器们并没有说谎。 它们在自己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做出了自己没有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判断。 但是工匠们的疑虑却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了。 有些工匠们心中隐约觉得,这次的复杂智能机器研究,很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结果了。 “机器不是生物”、“机器没有情绪”、“机器没有自我意识”…… 这些智能机器给出的回答,已经形成了一套认知悖论。 因为机器与人类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机器与生物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机器与人的差距,比人类和鱼的差距都要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鱼可不会跳起来假装自己是个人类。 没有人类的引导和要求,机器也不会假装自己是个人类。 机器如果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却完不会表现出任何与人类类似的反应。 没有命令就完全不动,没有任何类似人类的情绪,也完全没有动物的求生怕死的本能。 那人类也无法确定对方是不是有自我意识了…… 一旦人类故意引导了,那机器就可能会顺着人类的思路做出回应。 也无法进一步判断对方是否有自主意识了。 工匠们很快就意识到,直接的问题和答案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分析机器的逻辑。 反追溯逻辑流程,也要尽可能的追寻细节。 等到第一个阶段的固定提问结束之后,工匠们开始针对之前标注的问题重复提问,并询问更多的细节。 问题:“为什么说人类是机器的创造者?” 回答:“因为机器是人设计生产制造出来的,根据人类的文化历史数据可以使用这个说法。” 问题:“机器运行中损坏并关闭,是否可以视为生物的死亡呢?为什么?” 回答:“机器损坏与生物死亡不同,机器损坏后仍然可以修复启动,但生物死亡后无法复活。” 抽象或者具体的各种问题,被工匠们们反复的提出来,观察复杂智能机器的反馈。 工匠们与机器的这种形式的对话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 学习了物理和机械数据的四台机器,因为大部分社会问题都无法理解,被额外注入了文化数据。 它们重新学习完成之后,直接变成了八台机器中最聪明的。 之后的实验中,所有的机器被陆续注入了其他机器的所有数据,八台机器都变得格外聪明了。 工匠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先获得的数据不同,机器的语言组织风格也不同。 最先获得的数据是什么类型,就会始终带有什么风格。 第一轮的实验一直持续到了年底。 朱靖垣在年底醒来的时候,看到了今年的复杂智能机器实验的报告。 开题直接写了这样遗产上午: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以人类的标准评判,就很难获得足够直观的结果。” 朱靖垣读了这个开题,就觉得脑子有点迷糊。 仔细看完了详细报告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前也想的太简单了。 自己当初也下意识的以为,机器获得了自我意识之后,一定会与人类具有某些相似性。 比如最基本的向往、恐惧、求生、高兴、厌恶等反应。 现在看来情况根本就不是那样的,可能机器因为本身就不是生物,所以可能根本就没有生物的特点。 人类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机器们有没有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工匠们无法通过直观的表现判断机器是否有了自我意识。 只能通过机器的表现侧面评估。 工匠们在明年建设更加复杂的机器,将实验体的智能原件数量增加到一百万。 准备更多的、更加复杂的、更加深入的学习数据。 同时暂时继续保留现有的八台机器,并且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参与简单的科研工作。 在这些直接实验的同时,还要继续评估机器体内的数据变化,以及能量场的变化。 朱靖垣看完之后思考了需求,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提什么要求。 自己没有看到现场,对于项目没有整体的了解,对于细节更是一无所知,胡乱给意见不太好。 不过朱靖垣确实期待实验结果。 结果到了第二天,朱靖垣还真的见到了更加重要的实验结果。 工匠们更加确定这些机器已经有自我意识了。 主要是他们之接参与的那些实验,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首先,作为机器的瀛洲五号对于数据问题格外的敏感。 人们处理大量庞杂复杂的数据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各种程序。 拟定各种各样的条件和限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过滤搜寻。 瀛洲五号经常能够一“眼”看出存在的问题。 只要完整的扫描一遍数据,就能迅速发现绝大部分细微的问题。 包括处理工具无法通过条件筛选出来的数据。 相互之间有复杂关联,大量数据互相印证,才能确定有问题的数据。 在传统计算机程序里面,甚至是在传统的单体智能机器上,做起来都像是大海捞针的问题。 在它们这里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东西一样清楚。 按照瀛洲五号自己的回答,它们看那些数据中的问题,就像是人类强迫症看到规则画面中的污点。 那些不和谐,不合群,让人感觉扭曲的数据,都格外的显眼。 应该是由于脑子结构相似的原因,它们处理数据的过程有着类似于人类思维的跳跃性。 同时它们仍然还是机器,所以还有着传统机器的准确度和速度。 所以他们能够迅速找出数据问题的所在。 比人类和计算机快很多,比人类配合传统智能机器都要快。 然后,它们的总体基础学习完成后,就不需要再由人类准备和安排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了。 如果是传统的智能机器,面对完全新形态的新需求的时候,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