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要圣旨?王承恩,给他写一张 (第2/2页)
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甚至后金也不是不行…… 你看看人家洪承畴,实打实的本事,却在大明被陈新甲等人各种挖墙脚掣肘,最终兵败松山。 现在投降了后金,几乎就是御前文官第一人。 皇太极对他言听计从,在朝诸位的心里都不大开心,都是两榜进士出身,你姓洪的做得,咱就做不得? 自古以来流水的天子,铁打的大臣嘛…… 可现在被人当场叫破心思。 尤其是被天子叫破,那么至少表面上,文官们除了磕头外没有第二句话好说。 如果在讨价还价,只怕被发出去当监军的就不是光时亨一个人。 原本这群文官都看不起皇帝,觉得自己有集团作为依靠,大可以慢慢玩死天子。 孰料,带头大哥陈阁老已经死了…… 人就是这样,欺软怕硬。 此时朝臣心态都是一样-死道友不死贫道。 魏藻德不敢再说话,只是磕头。 光时亨的命运便由此而定。 “众卿家可还有异议?” 顿时个个噤若寒蝉。 片刻后,众大臣齐齐跪倒,口赞曰:“吾皇圣明。” 天子接下来一句话,差点让文官晕倒。 “王承恩,你现在就拟旨用印!” 朝臣们倒吸一口冷气,看向皇帝的眼光变得复杂起来。 原本以为只是看光时亨不顺眼要敲打折磨一番,现在看圣上所谋甚远啊! 直接跳过了重臣朝议-内阁票拟两阶段,让司礼监直接起圣旨,随后下达。 这等于是把原本流程给彻底翻了,内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原本的皇帝咨询秘书机构,成为了实际上可以制衡皇权的怪物集团,本身是文官所喜闻乐见的,有权才有钱嘛…… 并且内阁是集体决策制,较之前朝的丞相制度虽然多了扯皮互殴等内耗因素。 可大家都是读书人,都讲求攘外必先安内,大伙团结起来从皇帝手里把君权一点一点抠出来,大家均分岂不美哉? 集体决策的另一个优点是,法不责众,这就更妙了。 大明后期的加速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官集团(当然内部有无数小集团彼此争斗)挖了君权的墙角,而皇帝反抗无力只能重用太监,于是阉党和东林厮杀不休,导致朝政糜烂,这才有了群雄&呃……群贼并起的结果。 现在崇祯帝直接让司礼监下圣旨,等于是剥夺了内阁最大的权力。 魏藻德们怎么能不急? 可急有鸟用? 魏阁老,斜眼看向工部尚书李建泰,两人日常便相厚,算是重要盟友。 不了李尚书眼观鼻,鼻观心。 魏阁老有去看刑部冯铨,后者干脆白眼观天。 谁都不愿意去出头…… 倘若明太祖复活见到朝廷上这番景象,估计忍不住要拍拍朱由检的肩膀“这才是皇帝的样子的,当年废丞相不就是为了,金口玉言独菜天下么!之前几个逆孙是越活越回去!竟然把皇帝大权拱手让给文官!” 估计鲁智深听了这话也的拍拍老朱肩膀:“论年纪你该叫洒家爷爷,朝廷么,和落草拍座次差不多,谁拳头大听谁的,不服的打死便是……” …… 退朝后,王承恩问道:“万岁爷,这么做是不是便宜了这姓光的啊……” “你竟然以为这是好差事?”天子反问。 “万岁爷,奴婢也就不说虚的了,奴婢在宫里当差那么多年,看得事情多,认识的公公们也多,其中不少就是当过监军的……” “说实话吧,监军这职司……”王承恩摇头苦笑“下面军将是又恨又怕,怕的是天子近臣在皇帝面前说自家坏话,恨的是文官内侍不懂武功,却有仗着圣旨胡作非为乱指挥,若是侥幸得胜还好,败了却把责任推给武将。” “所以啊,武将看到监军下来,二话不说就先送银子送珠宝。这光给事中……” “噗嗤”天子蛤蛤大笑“王承恩,你以为洒家是蠢人么?” “奴婢不敢,可……” “嗯,你去找两身僧袍来,咱们出宫!让你看看洒家如何炮制此人!” “万岁”王承恩连忙跪下“使不得,使不得,不不,咱意思是,不能穿僧袍,这可是大白天啊……” 天子一琢磨也是,于是道:“洒家不如把这鸟头发给剃了! “万岁!你当初可是答应咱家的!”王承恩尖叫起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你信不信洒家一个人能把四匹马都拉住?” “奴婢信,奴婢信”王承恩都要哭出来了。 最后好说歹说,还是换了普通人行人的装束。 王承恩也很好奇,这位看似粗豪的天子,究竟打算怎么收拾光时亨? 若在以前,他觉得没准这位爷,又开始分不清理想和现实了,或者有开始自以为是琢磨除了“妙计”。 但现在,王公公不由得泛起一阵冷笑,“光时亨啊光时亨,咱家倒要看看你如何跳出天子的手掌心!” ……崇祯帝今日心情大好,“助饷”的银子全到手了啊! 整整200万两。 200万两啊! 要知道大明朝廷一年财政收入只算白银只有300万两,如果计算粮草等食物,大概有2300万两白银。 听上去是很不少。 可万历三大征,外加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以及后金军事,使得大明早就入不敷出。 崇祯朝这几年来,每年光各色军事费用就就将近2000万两,朝廷怎么拿得出那么多银子来?这还没算17年来每年和大姨妈一样准时的各种天灾…… 无奈只好欠着军饷。 以至于京师茶馆中常有这样的言语:“平辽么,说容易是不容易,可说难也不难” “有简单,困难两策:” “先说简单的,只要躺在孝陵里太祖皇帝原地复活,都不用兵马粮草,只要给只碗,那么五年平辽当属易事……” “第二策就麻烦些,只要结清九边历年欠饷,那么二十年内辽东可平……” “依我看,大伙还是去想想看,怎么才能让太祖爷活过来。要是嫌麻烦,那么躺在太祖左近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随便活过来一个,那也能凑合。不敢说平辽,但至少能让后金不敢随便入寇。”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