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大明传统艺能漂没 (第1/3页)
成德是从户部领了银子后,直接就到了平则门城楼上。 随行的还有十几个他日常用惯的户部小吏。 再有就是一个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的东厂珰头带着一队番子,负责银子的押运。 王承恩心思缜密熟知官场内情,这队东厂人马实际上是给成德撑场子之用。 一个户部的六品郎官在京城实在排不上号,何况眼下时局混乱,武人的话语权也越发强大,刀把子在谁手里,谁喉咙就响。 成德和这些人比完全不够看。 可多了东厂…… 虽然魏忠贤早就被除掉,这地方的赫赫威名足以让所有人心惊rou跳。 管你是天大的官儿,面对“东厂办案”,还不是瑟瑟发抖束手就擒。 那珰头对成德倒也说得明白:“下官负责护送、且保证大人安危,若是要杀人,成大人也可尽管吩咐,咱照办便是,可杀完之后的事情,还得成大人自己了结。” 东厂珰头也是六品官和成德一样,大明文贵武贱,但东厂……咳咳。 话里的意思很清楚,番子们就是撑场面用的,最好是不要让他们下场,因为后果会很严重。 成德点点头,道了谢。 在来城楼的路上,他却只能摇头了。 难怪蒋德璟再三关照,东厂派人助威,这事情真的难办啊。 但难办也要办! 刚才那一声声:“发银子了,发银子了”,便是成德手下们先喊出来的。 为的是先造个声势,把城楼上的丘八全部拢起来再说。 今天的发饷绝对是大名有史以来第一次! 成德咬着牙对着周围的军兵道:“今日发饷,那是天子恩典,皇上亲自筹来大笔的银子来犒赏大家。” “总共是欠了大伙五个半月的军饷,这次一律按照半年补齐。每人再发双饷!这些银子可都是皇上自己拿出来的!户部只是代为发放!” 此言一出,所有军兵都惊了! 这一次性能有八个月的军饷,别的不说,至少家里人可以吃饱还能吃点rou了。 欧天鹏带头大喊:“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声浪阵阵,崇祯在角落里听了却未见笑容。 “万岁,军心可用啊”胡荣在一边说道“可,奴婢看万岁爷好像一点儿都不开心啊……” “洒家……朕觉得,觉得对不起这些大明的军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眼下只是把他们应得的给他们而已,却已经如此欢呼,多好的子民啊!” 崇祯帝感慨:“大明二百年来,国力强盛,可对治下百姓也确实是太苛刻了。看看,只要稍微给他们些好处,他们便知道是这个国,是这个君所赐的,如此好的子民……真是,真是……%” 鲁智深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能看到,这些欢呼的军兵,虽然衣衫褴褛虽然面有菜色,可在这种危机时刻,依然在城墙上守着,这就说明他们对于朝廷和君王是忠诚的。 可惜,曾经的明朝国君却不懂这浅显的道理。 朝廷拖欠军饷错在先,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的要求,军兵们即便是“罗雀掘鼠”也要支持下去。 连饭都不让人吃饱,还指望别人来保卫自己的平安,天底下怎么能有这班无耻的想法。 之后戚家军闹饷,几千百战精锐被骗入校场,屠杀殆尽。 上位者的想法真是奇怪,要求军兵在面对外敌时英勇为国,可又要求他们在面上级剥削时唯唯诺诺,天底下哪儿来这版好事。 成德见这些军兵的士气更加高涨,他咬咬牙,抛出一个更加爆炸的消息:“这次发饷,是得了皇上的旨意!一律发实饷!” 此言出口后,原本欢呼的军卒们却诡异的安静下来。 偌大的城楼上当真鸦雀无声。 继而是到处在窃窃私语。 “发实饷?我没听错吧?” “是啊,这可从来没有过。” “两位哥哥,啥叫实饷?军饷可不是一直都是这些么?” “你投军说好的银子是二两一个月,但能拿到手的能有七钱就是上官开恩了。” “是啊,从祖宗开始都这样的啊。” “所以,今次是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说二两就发二两这就是实饷,可我也怀疑是听错了。” “是啊,朝廷那么多官儿,他们就愿意把这钱让出来。” “若要发,众人头上挂!我看啊,这个也就是说说” “谁说不是,也别说八个月军饷,能给我拿到四个月的,再打个五折,我就回家给咱天子供牌位去!” 原来大明军饷从不实发,银子从户部官仓到基层小兵手中,会经过无数步骤,而每到步骤都会剥一层皮。 漂没、火耗是例行,给大佬的冰敬炭敬也免不得,这些文官,本事不大,吃心却不小,三转两弄,到了武将手里军饷已经去了四停,这还是没有刻意刁难的结果。 而武将也得自己留点吧,并且武将麾下最能打的是亲兵,这些亲兵不但军饷高吃得也好,白面牛rou管够,这才能练出武义来。 一个亲兵的耗费,足以养十个普通士兵还不止。 所以大明军兵的日子苦不堪言。 当然和军户比起来,这些募兵却又算人上人。 军户是祖传行业,朝廷分给田地,平时耕种,享有免纳税纳粮的特权,而到了战时就立刻成为士兵,听起来是不错。 太祖皇帝甚至自诩,不费国库一文,而藏兵百万于民。 可实际上,二百年的朝廷,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军户卫所还有存留的土地,都是山地河滩,无法耕种的。 那么原本分给他们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