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激变 (第1/1页)
沿着荔枝古道走了二十天,志弟、菊及翠,站在浪洋山山顶俯瞰,山脚就是这次步行的终点——马渡关,关隘的那一头就是汉昌地区始宁县的地界。 “我们接下来就可以乘车了。这二十天走的山路,可比我二十多年走的路还多。”翠一边说一边轻锤着自己的大腿。 “还不知道有没有车呢?马渡关就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估计人都会很少,通没通车都是未知数。”菊有点担心。 “继续朝前走吧,总会有办法的呢。”志弟鼓舞着大家,但心里有一种迎接考试的感觉,因为这是仍旧还是在绥宁地区的地界上。 马渡关,因三国名将张飞骑马夜渡沙溪河得名。清乾隆初建碑牌场,嘉庆三年(1798)恢复马渡关。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属马渡区。马渡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这里是巴蜀地区从盆地到关中平原的一处重要通道,东汉以来,就建设了关隘以及修建了出行的道路,成为了一处交通要塞。 沿着蜿蜒在峡谷山脊的古道,志弟三人轻快的拾级而下。古道婉蜒,两边良木参天,移步换景,峰回路转,恍若出世仙境。特别是这片石林,就像奇异山石构成的石头森林,千万年来,在洪荒之中野蛮生长,呈现出林中有石,石中有林,有石长树,有石开花、构造奇特,象形会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下到山脚,步入老林峡,林沟秀美,植被茂盛,一步一景。沙溪河两岸长滩烟波浩渺,水清如镜,如临画中。远远的一座石拱桥的那头,志弟望见了马渡关下埔乡的街道。 下埔地处高山峻岭之中,颇有遗世独立的气质,安静祥和。但因为自古是通关隘口的原因,小镇功能还比较齐全,有餐馆、旅店、裁缝店、戏院、酿酒作坊,街道上流动的主要是过关路过的旅客。街道旁有几家卖玉米粑粑、馒头包子、山药粑粑的小吃店,街道上弥漫着香甜的植物气息。 “好香,快买几个。”三个年轻人不约而同的挤到一家店门口,接住店家递来的粑粑,狼吞虎咽起来。 “再买些路上做干粮吧。” 这家店是个大婶,她打量着这三个年轻姑娘,似乎要说什么,但又欲言又止。 “姑娘,你们是随宁地区有江县来的吧?”她轻声问道。 “是啊,怎么了?”翠快人快语的回答到。 猛地,志弟突然意识到什么,心里一沉。 “昨晚来了一群人说在找三个女学生,有江来的,我看到县里的警察都来了。”大婶紧张地说到。 下埔只有一条独街,三个年轻的女孩站在街上显得引人注目。志弟紧张地四处观察,猛地在街的拐角处,她看到了一双熟悉的眼睛。 那是她的二叔——有江县警察局长。 “她们在那里。”一群人从临街的几个店铺里走了出来,迅速把她们围住了。 “小娣,信在哪里?”他小叔强压怒火地问道。 志弟低头不语。三个青年女学生身边站满了来自大田镇、有江县、随宁地区的人,恶狠狠、直勾勾的盯着她们。 “你知不知道,你们走后,我们在有江县开始抓人了?” “啊!你们抓谁?”志弟惊问。 “这你别问。我再问你一次,信在哪里?”二叔语气很严厉。 志弟依然沉默。 “带过去搜。”赫局长向随行女警下达命令。 不到五分钟,女警拿着一个黄色信封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信就藏在鞋底的。” 多年后,志弟都会记得那封用浆糊封口的信件,藏在鞋底有些轻微磕脚的感觉。每踏出一步,好像左脚底下的触感都会告诉她,信还在,放心前行。也会很多次做同样的一个梦,在大雾里,独自一人,焦急地四处寻找这封已然消失的信件,然后惊醒,一身冷汗。 也在多年以后,当年老的志弟专程再次来到这里,马渡关镇开发了石林景区、关隘景区,游人如织。站在下埔街道上,她依然清晰记得,当年被押解上车,随着汽车渐行渐远,望向车窗外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马渡关,既满怀悲伤,但一种愈挫愈勇的斗志,如心之暗火,悄悄点燃。 乘车回程的确很快。三天之后,当志弟回到有江县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感觉离开了一个世纪。 因为激变而变得陌生。就在她们离开的这二十多天里,对立阵营的绞杀与反绞杀,用血与火的方式,犹如狂暴地展示了革命严酷血腥的侧脸。 二月,国民十一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换防驻有江县。3月,在大田秘密组建中共有江县委委员会。3月25日,被叛徒出卖,县委遭到破坏。4月20日,中共福特支部处决县团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植生的秘书寿先。5月,植生在福特杀害共产党员南轩。5月22日,福特游击队刺杀福特区长少炎,途中泄密,中共党员学藩被捕叛变,地下党组织被暴露。6月29日,县团务委员会和驻军抓捕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151人。7月2日,县团务委员会和驻军在广福杀害共产党宪章、成林、贤彬与群众文成。7月至11月,先后杀害共产党员光琪、达贵等10人。8月成立有江始宁联团剿赤办事处。 恐怖犹如一张巨网,笼罩着所有的人和事。作为革命精神的策源地--有江中学更是处于漩涡的中心。 县政府下令查封有江县抗敌后援会,及其会刊《呐喊周报》。并下令取消一切宣传队、剧团等抗日救亡组织。国文赵柱老师由于他积极活动,暴露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加之有江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内叛徒学鸿向国民党县党部自首,说赵柱是共产党员。 赵柱送走大批青年学生到延安之事,在有江县引起了极大震动,激起了国民党部对赵柱的注意。就在志弟三人北行后的第三天,赵柱在有江中学被捕。特务趁夜黑拉到田野枪毙,共开了三枪,其中一枪从脖子后打进去,从腮巴穿出来,打碎了右边的牙床,血流满面,但并未打倒致命之处,赵柱忍痛倒在稻田中装死,特务认为满脸是血的赵柱已死,于是离去。等特务走后在夜半漆黑之时,从稻田里爬起来,忍痛逃走,找到一个地下党关系藏了起来。第二天早上,特务到枪杀现场,发现赵柱的尸体不见了,并听到了赵柱未死而逃走的消息。于是,特务在城里、乡间到处搜查,地下党为掩人耳目,在有江县城郊垒砌一座假坟,立了一块“赵柱之墓”的石碑。赵柱后来改名欣陶,潜入重庆继续从事革命运动。 即使被血雨腥风的波澜余纹扫到,对志弟、菊和翠三个年轻学生来讲,也是严酷的。 仅仅是三天三夜的看守所连续询问,菊首先崩塌了。她痛哭不止,为自己出走的冲动后悔,为自己违背了一直以来为人谨慎的做人原则懊恼,为勉力维持温饱的家庭生计担心害怕。 翠则发现自己更喜欢简单快乐的世俗生活,对之前的她来说,革命就是一种时髦青年的时尚活动,经过这二十多天的跌宕起伏、充满艰辛危险的体验后,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 因为二叔的原因,赫家三小姐顺利回到了学校。当志弟、菊和翠再次在学校相遇时,她们都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都没经历。一切云淡风轻,随风飘散。三人的人生轨迹终将渐行渐远,不再交集。 志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关于古道上的思考、世事的激变、鲜血的注释,已经深深地浸润她的思想,铸就了她新的灵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