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执信轮的背影 (第2/2页)
、嘻笑怒骂、快意恩仇,也明白文人孤勇终究敌不过权谋的老练,而知识分子的天然属性还是一次次推着自己,站在新闻战场、公理公义的火线。 直到遇到江朝后,曼群发现自己开始变了,变得谨慎和胆小,少了锐气和豪情。 “自己太儿女情长了吧?”曼群心里无力地自嘲到。 三天之后,站在上海浦东华通码头,当年从武汉逃离至宜昌的情形,再一次映入曼群的眼帘,只是这一次规模更加庞大。当年宜昌码头仅仅是民众求生自救的个人行为。而这一次是一场国民政府主导的逃亡行动。 黄埔江上,停靠着各种军舰、商船,听说国民政府在抢运黄金等重要物资到台湾。还有将驻守上海的军队也运至台湾。 基于防止“共谍”的潜入”与“预防人口过分增加,以减轻台民的负担”的考虑,先期赴台就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于1949年2月开始实施对私人赴台的限制,颁布了《台湾省准许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规定“暂准入境”者为“中央各机关派台工作人员及其眷属”“中央各院部会及各省市政府,因公派员迁台者”“工商人士”等七类,他们凭借相关证明,填写“入台旅客登记表”后,可购票赴台。 管控不断加剧,社会恐慌也随之加倍发酵膨胀。 很多家庭低价变卖了房屋和家产,换来金条后,再千方百计兑换成银元,然后去轮船公司抢购船票,殷实的家底也因此荡然无存。 买到船票的人们,唯恐事情有变,提前几天挤上了船,晚上睡在甲板上,静候第二天开船。 很多家庭没办法全家上船,一方挤在甲板上,一方挤在码头上,以泪洗面,挥手告别的凄楚场景比比皆是。 道路早就被车辆和人流阻塞了。 曼群和江朝,一手牵着五岁的汝起,怀里抱着新生的女儿,在码头汹涌的人潮中,朝与宋社长约定的地点艰难前行。女儿是在回武汉后出生的,武汉古属楚地,故起名叫楚原。 码头人声鼎沸,士兵、军眷、难民挤在一起,人们争先恐后搭船逃离上海,整个码头犹如人间地狱。 为了要多搭载些人,国民党军奉令把武器弹药一概丢弃在码头上,只要人上去就行了,码头上堆满了武器、弹药、黄金、白银、家当,无人问津,逃命要紧。 一行人终于挤到“执信号”船脚下,在舷梯的入口处,是一排荷枪实弹的军人把守,他们犹如一道石墙,一次次抵挡着人流的冲击。 一波又一波持续不断。哀求声、喝斥声此起彼伏。 天色渐晚,起航的时间是晚上八点整,只剩下三十分钟时间了。 在惶恐不安中,宋社长终于出现,从舷梯上走了下来。 “曼群,情况有很大变化。”宋社长焦急着说,眼神中满是惶恐。 “执信号”轮船任务是运送驻守上海的25师士兵去台湾。载客量为6000人,可该师部队有10000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置四千官兵于不顾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各种特权、人情关系在撤退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计划中的人员还没登船,执信轮已经在两天前就装满了宪兵、警察、后勤等二十几个单位眷属,已经没有空地留给宋社长这些原来计划中的乘客了! “曼群,我们还是来晚了。这次上面给我的只有两个位置,我把家眷留在了上海亲戚家,只能我一个人先过去,以后再想办法。马上开船了,你必须马上做出决定。”宋社长痛苦的说到。 曼群瞬间懵住了。他回头看着江朝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残酷的选择让他感觉窒息。 “曼群,听宋社长的吧,能走一个算一个。我带着孩子回老家。你安顿好了就来接我们。”江朝开始抽泣着。 “砰砰砰砰。” 手枪射击的声音猛地响起,只见身边两个想趁乱上船的人应声倒下。 “快,走还是不走?”宋社长表情有些扭曲了。 曼群深吸了一口气。 “不,我不会离开她们的。中国之大,总有我们容身之地。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宋社长,你多保重!”曼群坚定地说到。 “你!这是千金难求的机会,你会后悔的。你难道不懂留得青山在的道理?唉,那你珍重,就此别过!”宋社长叹了叹气,略一抱拳,转身挤进人群,走上了船梯。 “呜——呜”轮船汽笛声凄厉的响起。 由于人满为患,启航的船次第将船梯收起。 为了挤上船,许多人冒险企图攀爬上船,随着轮船的启动前行,最后都像饺子下锅一样,由船舷落入江中。 江岸码头,那些上不了船的妇女、家眷,在码头上呼天唤地的哀嚎,仿佛将这一幕人间惨剧推向了高潮。因为这一分离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相聚。妻离子散、骨rou分离的悲剧真真切切地在眼前上演。 可是谁也管不了,这一刻,谁都是这个宏大历史时刻的一片浮萍,自顾不暇。 船上与岸边,宋社长与曼群都用力的挥手告别,他们心里都隐隐知道,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告别,也许就是永别。 人世间总有些离别总是这样猝不及防,留下持久漫长的回望。 “执信轮”慢慢驶离黄浦江,朝东海驶去,远远离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连同这个旧的时代,渐行渐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