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熔融的世界 (第2/2页)
,连演三晚。演出剧目由主人选择,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有《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则有《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曼群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常常每次都是风雨无阻地看完戏班所有的表演。演员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讲述一个个故事时,曼群仿佛也进入到舞台之中,到达一个神奇的世界。在故事人物悲喜交加的情节中,体味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今天的戏台上,悬挂着庆祝大会的会标,是喜庆的红色。 坐在主席台上的十余人,曼群都不认识,除了宝昌。 宝昌是本族人,与若愚的辈分相同。他年轻时,书读得少,但头脑灵活,做过小生意,后来在店埠镇开了个饭馆,店埠镇的国民党镇长、各乡村的保长、甲长混得很熟,是他饭馆里的常客。曼群跟他没什么交集,只是感觉有些诧异,他今天怎么坐到那上面。 “开会了,请大家安静。” 随着大会主持人的提醒,诺大的广场上,上千人瞬间安静下来。 “讲话的是现任镇长王坚志,就是三叔公的大儿子。”若愚耳语到。 会场上高音喇叭里传出了王镇长高亢激越的声音:“古老的店埠镇,在今天终于迎来了解放,云开雾散,换了新颜。欢庆的锣鼓、嘹亮的歌声,在这一天响彻店埠的大街小巷、各个乡村。多少压顶苦难、多少未酬壮志、多少热血牺牲,都在今天升华,更铭记在我们店埠人的记忆里。。。。。。” “记得五叔的儿子,之前也当过镇长吧?”曼群问道。 “嗯,是的。你说的是王利发,但前段时间被抓了。” “原因呢?” “因为他是旧政府镇长。” “说起来这个王利发还有点冤。年轻时在河北军校毕业后,加入国民党军队,后来听说他不想打仗,就返乡回到店埠赋闲。解放前夕,人心浮动,我们这里镇长都没人想当了,因为他读过军校当过军官,就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他。还没当两个多月,店埠就解放了。” “咳,那他这个镇长官帽来去都有点戏剧化啊。” “嗯是这样。民国三十八年,乱世。” 曼群与若愚在人群之中,轻声地闲聊着。 王镇长讲话结束后,会场里人们的情绪热情高涨,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犹如欢乐的海洋。 会议结束后,两人挤出人群,准备回家。 “哟,这不是大主编曼群嘛,好久回来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曼群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坐在主席台上的王宝昌。他似笑非笑,紧紧地盯住他。 曼群莫名地感觉心里一惊。 “刚回来。回老家看看。”曼群说到。 “听说你在武汉混得不错呢。” “我就是个写些文章糊口的编编匠而已,那算得上混得好不好啊?” “不要谦虚嘛,达官贵人认识不少吧?在店埠镇排头村,你是名人呢!” 曼群突然感觉不知道该怎么与他交谈,有点愣住了。 若愚接过话题,急忙说到:“宝昌,我和曼群正说到你,他刚到家,还说改天到你饭馆约你小聚呢。” “好好好,小聚一下。我等着消息哈。”宝昌笑了笑。转身慢慢走开了。阳光下,宝昌身上穿着的那件军绿色的上衣,色泽鲜亮,让人印象深刻。 坐在这座老宅的正厅里。面前是一条笔直的通道。 曼群感觉有点失神。这座近百年的老宅,作为家族奋斗成果的标志,宛如一个老者,在时光里倔强地守望着。 “这条小道上曾走过好多人啊。”曼群迎着光线眯着眼睛,望着这条笔直的通道。儿时记忆里的奶妈张嬷嬷、长工李顺子、张有田,厨子向胖子,这一刻,宛如又出现在通道里,众人纷纷忙碌着什么。 突然间,刚才参加庆祝大会的情景浮现脑海。广场上的民众群情汹涌,挥舞的手臂与此起彼伏的口号声,犹如一波又一波巨大浪涛,持续有力地喷涌深海的力量,展示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强大实力。 而曼群感觉自己就是这海里的鱼,除了适应海洋奔涌的狂暴节奏,还有海面上盘旋的众多海鸟,它们眼神锐利、动作准狠。一生不断的漫游与躲避,也许就是鱼的命运? 脑海之中,宝昌似曾相识的眼神一闪而过。 曼群感觉有些疲倦,本来这次回来,是为全家迁回家乡打前站的,现在看来依旧算是妥当的选择 身处老宅,曼群已然无法感知到,从前这座房子带给自己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犹如无根的浮萍,找不到落脚之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