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1章 改革海上贸易! (第1/1页)
“呵呵,他是当今太子,我只是一介歌女……” 李师师被赵枢随便显露的才华所仰慕。 其实吟诗那还是李师师提出,若非她,赵枢都没这个显摆的意思。 以前吟诗,不过是为了获得宋徽宗的好感,现在他已经是太子,也就是玩玩。 对于李师师,赵枢没动。 除非他是皇帝。 他不会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万一中间出了什么幺蛾子,不划算。 当然,如果他以后成为了皇帝,那就另说了。到时候还不是看他如何想。 散会后,赵枢便回去了。 他如今居住在东宫,整个家都搬到了东宫,任二姑也被父皇册封为太子妃。 整个家族都鸡犬升天了。 地位比之前显赫太多,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都是皇子,一个是继承者,一个只是有王爷爵位,那差太多了。 这段时间老丈人家里朝臣络绎不绝,都是巴结讨好的。让老丈人,丈母娘一家受宠若惊。 其实以前任二姑嫁给赵枢后就有这种现象,和如今一比,还是天差地别了。 毕竟以前是皇子,不能当官家,给你个面子你是皇子,不了你又如何? 如今是太子就不一样了,你不运作,以后等赵枢当了官家,任二姑一家地位更加高不可攀,到时候可就攀不上了。 再不济,也要混个好脸不是。 这些为官之道,也是避免不了的。 不然你根本混不下去。都要未雨绸缪。 现在赵枢走到哪里,众人那眼神是无法掩饰的尊敬和尊重。 此刻。 皇宫南方一个宫殿。 赵桓正在等消息,看到王藻来了后。 他笑了。 “荣国公,可是有好消息?” 赵桓就等着这一刻。 王藻脸色凝重,犹豫了片刻,还是如实说道:“根据樊楼的掌柜消息,太子并没有和李师师过夜,所以我们的计划失败了。” “你说什么?那赵枢没,没碰李师师吗?”赵桓有点不相信。 王藻叹了口气,点点头。 赵桓脸色呆滞了。 面对汴京城如此倾国倾城的才女,他居然不动心?他怎么可能不动心,该死的赵枢。 “他是太监吗?那李师师就是我都有心思,只是因为与父皇有瓜葛,我才不敢动。但凡有点机会我是不可能放过的。 我知道父皇和她的关系,赵枢难道也知道?如果他不知道却不动李师师,他到底怎么想的?” 太子此刻瞳孔伸缩,着实没想到这一关出现了问题。 王藻道:“也许他知道李师师动不得。” “我们计划失败,赵枢没上当,就拿他没办法了。” 赵桓在屋内走来走去,一脸焦急。 赵枢在汴京城如今又是太子,他感觉自己随时有可能被父皇赶出宫殿。 一旦被赶出去,自己再想要回来怕是不能了。 赵桓在想,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赵桓深吸口气,说道:“我出生便是大皇子,成年后没几年便加封了太子,我未来才是大宋的官家,然而这个赵枢最近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做商业,研发工部,给朝廷带来了利润,以至于父皇喜爱,换了我这个太子。 但这个位置本就是我的! 我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将赵枢打倒的机会,可如今赵枢太谨慎了。 我不信,我绝对还有机会!” 赵桓双眼微微眯起,他不可能就这么认输! 还有办法,一定还有办法可以搬倒赵枢。 他在想,也在等,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等到机会。 由于赵桓计划失败,他气的不行。 但他绝对不会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他都不能放弃。 而这段时间赵枢不知道太子如何,他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他派了一些人去自己的封地海州。 甚至将工部的船也派去了。 虽然路途有些遥远,走水路也不慢。 关于海上商贸的事情,赵枢已经和宋徽宗商量了。 宋徽宗全权交给他处理。 那就好说了。 赵枢让人在海州港口还有其他地方的岸边港口安排了人去运作。 首先,海州地界的官员已经在赵枢的统治下,他们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听从太子的安排。 赵枢的人带着他的令牌,去当地整治了一番。 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海上贸易。 赵枢对于海上贸易有严格的规划,与当地商人进行合作,再建立各种工厂,研发部,不断的开发那里的商业水品。 几个月时间,在赵枢的远程遥控下,那里开始有了各种大宋的新产品。 比如蜂窝煤,完全普及了,还有香皂,香水,不锈钢用具,玻璃产品。 甚至是一些府邸的窗户都用上了他的玻璃。 很多门店开始销售玻璃等物。 那边还弄出了火柴。 取代了寻常点火的工具,百姓们做饭只要拿出火柴轻轻的一刮,就能点火做饭。 晚上点灯也非常方便。 火柴倒是先从海州地界火起来,随后传遍整个大宋。 这是对大宋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变。 “这火柴真是神了!” “是啊,只要轻轻一刮就能点火,肃王真是人才啊!” “这如同神仙法术一般呢。” 百姓们用到火柴,官员们也备用了火柴。看到火柴的人对之爱不释手。身上都要带上两盒,不时拿出来研究。 而百姓们家的窗户换成玻璃后生活改善了。 如果白天外面天气冷,他们躲在家里关窗又太暗了。 但装上玻璃窗户,不但可以御寒挡风,还能让外面的光照射进来,使得屋内依然非常亮堂。 这一桩桩的变化,让大宋百姓们日常生活便利了很多,利国利民,自然赵枢的威望更加的高涨。 皇宫的玻璃,还有厨房也都用上了赵枢的东西。 他印刷的书籍也开始普遍整个大宋。西游记,水浒水,更多的野史小说都上市销售,让赵枢赚的盆满钵满。 然后再将钱投入研发部,有自己的也有朝廷工部的。 除此之外,与海外的商贸也逐渐建立起来。 玻璃,不锈钢用具,火柴,蜂窝煤,香皂,镜子等物不断打通了往外国的渠道。 比如玻璃成本几十文,对国外批发价是八百文一块,而这些国外的商人买了东西走海上贸易还得缴税,出口他们的国家,一块玻璃售价是就一两贯。 即便如此,国外还是有人购买。 比如波斯国,大理国,高丽这些国家都进口了玻璃。 他们那里的百姓看到这玻璃后在手中研究,简直目瞪口呆。 “世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东西。” 于是乎,有钱的百姓们纷纷花钱购买,安装玻璃窗户,给家里放上玻璃镜。 而波斯国,他们实际上是有玻璃雏形的,不过他们的玻璃类似于琉璃,没有赵枢研发出来的这么清澈透明。 镜子更是做不到如此清晰,所以玻璃等物在他们那边也得到了好评。 这段时间,海上贸易已经带来了足够的利润,赵枢不可能独吞利润,他采取的依然是自己拿一点点,让朝廷拿更多,如此既能赚钱,也不影响大宋的利益。 还能让父皇高兴。 而半年后,赵枢在朝堂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