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8章 国税总局的新任务 (第1/2页)
近卫三郎这段时间很忙碌。 一方面,他是在忙着给一切可能给自己帮助的人送礼。 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全力的在去了解大唐的情况。 虽然他在倭国也可算是大唐通了。 但是真正的到了长安城之后,他就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了解。 之前掌握的很多消息都是非常片面的。 “苏我使臣,经过我的调查分析,大唐的读书人最喜欢看的就是《大唐报》和《渭水周刊》,前者是面向所有唐人适用的一份报纸,大唐的很多朝中大事都是在这里面刊登。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地发生的新闻趣事,也都是在这里面刊登。 甚至一些官员的任免情况,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相关的报道。 所以我觉得从今天开始,所有出使大唐的人员,都必须养成每天阅读《大唐报》的习惯。” 近卫三郎虽然是副使,但是地位跟正使苏我人见还是差的比较大的。 没办法,苏我家族现在掌握着倭国的大权,哪怕近卫家族也算是倭国的贵族,大家的地位差距也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近卫三郎在负责。 当然了,这也变相的让近卫三郎对大唐的了解程度更加的深入了。 要说此时此刻,整个倭国里头,近卫三郎应该是对大唐最了解的人了。 “这《大唐报》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阅读这份报纸,不仅可以很好的了解大唐的情况,也是学习唐语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这里面应该是现在大唐最标准的使用语言的地方了,不管是要看通俗的语言,还是一些比较官方的内容,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 近卫君,你看看想办法收集一批《大唐报》以及各种书籍,把它定期的送回难波津。 这对于增加我们对大唐的了解,实在是太重要了。” 苏我人见能够被安排过来作为遣唐使的使臣,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的。 当初他可是难波津的城主,在他的努力之下,难波津成为了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可以,这些《大唐报》卖的并不贵,哪怕是我们一次性卖个几百份,也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这些报纸运输到难波津之后,还能以十倍的价格卖出去,反过来给我们挣一笔钱。” 作为难波津的大商家,近卫三郎的商业嗅觉是非常发达的。 报纸这个生意,以前没有人做,但是并不表示这是一个不挣钱的生意。 倭国人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家都是直接跟大唐一样使用的汉字。 伴随着大唐与倭国贸易的发展,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倭国内部学习大唐语言的人,明显变多了。 特别是难波津这些地方,每一次的报纸搞回去几百份,甚至几千份,还是有希望卖出去的。 “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遣唐使队伍虽然有奈良那边准备的钱财,但是也不能完全乱花钱,如果能够有一些挣钱的方法,那么对于我们长期的停留在大唐是很有好处的。” 苏我人见也不是那种头脑腐朽的人,听了近卫三郎的建议之后,他立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好处。 “除了《大唐报》之外,我觉得《渭水周刊》也是需要我们充分重视的一个东西。 按照我这段时间对大唐的观察来看,这《渭水周刊》上面刊登的很多内容我们虽然看不大懂。 甚至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里面却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科学技术,也就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技术。 这些东西,我们原本是想要进入到渭水书院或者国子监等地方学习的。 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唐的礼部都没有搭理我们的这个述求。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进入到佛学院学习,虽然也能学习到一些东西,但是那些工艺技术肯定是学习不到的。” 近卫三郎绕来绕去,显然是看上了《渭水周刊》了。 “嗯,你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好多东西我们自己都看不懂,拿回去之后的话,国内也没有人能够看得懂啊?” 苏我人见抛出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跑步了。 肯定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办,我们也不用去管他能不能理解这方面写的内容,直接照着去做就行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试着看看能不能找几个愿意去国内传授技术的大唐学习,许诺重金。” 近卫三郎作为商人,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是比一般的人要高很多的。 因为他很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代表了更好的商品,代表了更多的钱财。 难波津那边售卖的各种唐人的商品,个个都是价格昂贵。 特别是来到长安城之后,见识到了镜子、香皂之类的东西在长安城的售价之后,更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差距。 “嗯,那你就放手去做吧。” …… 李承宗喜欢微服私访。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天天待在大兴宫中处理奏折,这显然不是他希望的日子。 好不容易成为了大唐的皇帝,怎么可能把日子过的那么苦逼呢? 所以今天下朝之后,李承宗有带着几个人,又出宫了。 “陛下,西市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繁荣了,整个街道上,从早到晚都是人。 用摩肩接踵来形容,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马周作为情报调查局的负责人,又是民部尚书,可谓是位高权重,深得李承宗的信任。 像是这种微服私访的事情,经常都是有他在一起的。 “国家越是强大,经济越是发达,商业也就越是繁华。反过来,也基本上是成立的。 走,我们去长安书店看一看。” 来都来到了店门口,李承宗准备进去看一看。 大唐的书籍种类一直都不是很多。 为此,李承宗这些年可是没有少往这方面努力,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愿意去写书。 目前来看,效果是有,但是远远还没有达到后世的那种程度。 当然了,李承宗也没有指望着能够达成后世的那种程度。 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目标。 不过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了,李承宗还是想要知道的。 “长安书店如今不仅在长安城,还在洛阳、凉州、扬州、杭州等地都有了分号,可谓是实打实的大唐第一书店。 当初的曲阜书屋,如今只能惨淡经营了。 不过孔家倒也很是识时务,所以长安书店倒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 马周不愧是搞情报的,他对于许多事情都有所了解。 要是换一个大臣跟在李承宗的身边,这个时候还真不见得就了解这些信息。 “买书的人确实不少,书的价格也还算合适。” 李承宗一行人很是低调的进入到了书店里头,然后在各个店内转了转。.xXbiQuGe.c0m 作为长安城乃至大唐最大的书店,长安书店的规模也是经过了好几次的扩张。 如今已经是一个占地面积超过两亩的大书铺。 “使臣,这些书都非常的不错,我觉得全部都可以买回去。” 就在李承宗参观各个书架上的书籍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有点特别的声音。 大唐不同的地方说的语言的语调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些人说的话,显然跟长安城现在的官话有点口音差异。 再加上那矮矮的个子,以及小心翼翼的模样,李承宗第一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