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5章 李渊在上海 (第1/2页)
大唐皇长孙正文卷第325章李渊在上海当李婉欣在逼着王宝刚制作显微镜的时候,到处游玩的李渊一行也来到了上海县。 对于这座新出现的县衙,李渊是充满了好奇。 毕竟这两年他没有少在《大唐报》上看到上海县相关的报道。 对于上海县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是将信将疑的。 刘仁轨作为李承宗的弟子,水平肯定是有的。 但是水平是否已经高到了这种鬼斧神工得地步,那就值得怀疑了。 “太上皇,这上海县码头,据说自从上海县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修建。 如今已经有了好几个码头了,将来的规模还会不断的扩大。 单单修建上海县码头,就消耗了大量的水泥产能,为上海县的水泥产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由于上海县是长江的出海口,它不进可以沟通南北的货物,还可以将长江沿岸的物资都集合在一起。 所以虽然上海县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码头的生意却是非常的不错。” 裴寂作为李渊身边最受信任的大臣,这一次自然也是跟在身边的。 作为曾经的大唐宰相,他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裴公说的有道理,这上海县的发展,着实非常神奇,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不可置信。 虽然成立的时间很短,但是上海县的人口一直都来不断的增加之中。 很快的,上海县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县了。” 陈叔达在一旁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要说上海县的发展,一般的地方还是很难跟风的,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太上皇,这一次我们既然来到了上海县,那就好好的看看这里的情况,看看刘仁轨到底有什么本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片小渔村变成了繁华的县衙。” 裴寂很清楚李渊为何会有本次的出行。 如今他也知道自己在朝中已经没有机会了。 但是他还有子孙后代。 裴寂还指望着他们光耀门楣呢。 所以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难免就会瞻前顾后。 一般情况下,这也不算是什么缺点。 但是也得分情况啊。 眼下的情况显然完全不同。 “大郎识人的本领还是挺强的,当初太原郡王府的那些人,个个都有几分本事,如今都已经开始大显身手了。 就连这个刘仁轨,当初没有谁在意,没想到也不简单。” 李渊一边在上海码头上走着,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象,心情很是感慨。 这里的情况,跟他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都很不一样。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都不相信大唐治下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太上皇,这也是您给陛下打下来的基础好,上海县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有那么大得变化。 要不然指不定现在还是处于隋末动乱之中呢。” 裴寂很是会拍马屁,尽是挑选李渊爱听的话。 “微臣见过太上皇殿下!” 就在他们说话之间,刘仁轨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 这个年代,没有提前安排的情况下,还真是有点难预测李渊什么时候会到上海。 除了之前在《大唐报》上看到了一些报道,刘仁轨可以说是没有做任何的准备。 要不是码头上有人反应够快,他压根不知道李渊来了。 “平身!随意点,朕如今就是出来转悠转悠,你忙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上海县如今日新月异,你这个县令应该也是很忙的。” 李渊现在的心态是彻底的调整好了。 很多事情一旦看开了之后,就好办了。 吃饭香了! 睡觉好了! 人也不焦虑了! “上海县的发展都是全县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微臣不敢居功。 陛下之前专门安排人传来了口谕,让微臣有机会好好的陪着太上皇看看上海县的情况。 陛下对上海县的期待很高,这里的许多情况都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能够看到大唐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一些脉络。” 虽然刘仁轨压根不知道李渊什么时候会来上海。 李承宗也没有专门安排人过来说什么。 但是有机会让李渊见识一下上海县的情况的话,曾经确实说过了。 “哦?那朕倒是真的要好好看看了。之前在《大唐报》上没有少看到上海县相关的各种新闻。 朕还真是颇为好奇。听说短短几年时间,这里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超过十万人了?” 对于封建王国来说,人口就是最主要的战略资源。 也是朝廷考核下面的各个县令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唐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的大唐,还没有到达人口最高峰的时候。 天宝末年,盛唐时期有五千多万人口。 如今也就三千万左右,甚至还不到。 但是大唐的统治区域却是非常的大,全国有一千来个县。 可想而知,大部分的县,人口都是不到十万的。 甚至还不到五万。 刘仁轨能够将上海县搞到十万多人,显然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陛下,已经突破了十五万了,明年就有希望突破二十万。 如今江南造船厂、晒盐作坊、鲸油蜡烛作坊等各个作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上海县码头等建筑和道路的修建,更是对人口需求也非常旺盛。” 刘仁轨将上海县最新的消息汇报了一下。 这让李渊更加的惊讶了。 “这么快就要突破二十万了啊?有些州也就二十万人不到啊。” 李渊在史书上的名声虽然不是那么的响亮。 但是他其实一点也不差的。 要不然怎么可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从唐朝开始的史书,基本上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李世民得位不正,自然要把自己的政绩写的好一点,把李渊描写的普通一点。 至于本来不差的李建成,更是在史书上被黑成了狗。 “陛下对上海县的期待很高,希望将来有超过一百万的人能生活在这里。 如今的上海县虽然发展的很快,但是距离一百万人口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质的差异,微臣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刘仁轨有点谦虚的说道。 不过,那神情却是满脸自豪,显然对上海县这里的情况还是很满意的。 “先去看看江南造船厂吧,朕听说它们生产的海船,现在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