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1章 小孩子不听话了,要打屁股(大章,求订阅) (第1/8页)
,大唐皇长孙 长安城的夏天,有点热。 不过,只要不直接停在太阳底下,就不至于热的难以忍受。 要是在岭南道,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种湿热的感觉,不管你身处何地,都没有办法改变。 “陛下,我大唐郎朗大国,礼仪之邦,在对待番邦蛮夷之时,理应先礼后兵。 如今一言不合就派出十万大军要扬言灭国,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啊。” 眼看着各路大军的出征准备都做的差不多了,朝中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攻打高句丽,他们倒也不是完全反对。 但是一言不合就灭国,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孔颖达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儒学传人,他自然是希望大唐能够更加的重视符合儒学的礼仪。 “孔祭酒,对付高句丽这种有着狼子野心的国家,没有必要什么先礼后兵。 这么多年来,他们跟我们先礼后兵了吗? 与其耽误了战机,不如果断的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还我大唐一个平静祥和的边疆环境。” 许敬宗作为工部尚书,这段时间都非常的忙。 毕竟大军出征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工部配合准备的。 现在自己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孔颖达还在那里磨磨叽叽的说这说那,甚至反对出征,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他知道李承宗已经下定决心要灭掉高句丽了。 这种情况下,任何反对大军出征的人都是许敬宗的敌人。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我大唐如今已经统一天下,应该更加充分的利用礼仪的手段来臣服蛮夷。 所谓的打江山容,坐江山难。 陛下,马上得来的东西,终归是不稳的,没有办法让人心服口服。” 孔颖达不想跟许敬宗在那里争辩。 许敬宗的厉害,他之前就见识过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陛下,孔祭酒说的其实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十万大军出征,必定是耗费大量的粮草器械。 如今我大唐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打仗还是不打仗的好。” 最近一直没有太强的存在感的御史贾雨成,今天出来刷存在感了。 “国虽大,好战必亡。陛下,请三思而后行啊。” 看到有人声援自己,孔颖达更加积极了。 “孔祭酒,你是不是书没有读好。这国虽大,好战必亡后面,还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啊。” 褚遂良虽然之前也劝说李承宗要谨慎,但是既然朝廷已经做了决定要出兵了,他的态度立马就有了变化。 现在看到孔颖达还在那里啰里啰嗦,他也有点不爽了。 “陛下,子之所慎:齐、战、疾!虽然微臣相信我们大唐的将士天下无敌,但是战争必定也是会给大唐带来伤害。 高句丽这一次的情况,完全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没有必要劳师动众的安排大军出征。” 坐在御座上的李承宗看到孔颖达不余遗力的在鼓吹着自己的理念,心中也是一阵腻歪。 “孔爱卿,既然你觉得应该先礼后兵,那朕就安排你带着礼部的人员,去一趟辽东城吧。 要是在大军攻城之前,你能够说服高句丽辽东城的守将向我们大唐投降。 那么朕必定记你为首功。” 李承宗这么一说,台下的臣子们都愣了一下。 特别是许敬宗,他很想笑,但是却是忍住了。 而孔颖达的脸色却是不断的变幻。 让自己出使高句丽,还要劝说人家投降? 这是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吗? 朝廷大军在后,自己进入到了辽东城之后,不会被人枭首示众吧? 想到这里,孔颖达立马就萎了。 “陛下,微臣……微臣近日身体抱恙,辽东远离长安城,近期微臣恐怕不适合前往。 等将来微臣身体恢复了,一定亲自出使辽东。” 说完这话,孔颖达难得的感受到了脸上一阵火辣辣。 只见他低着头,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而有了孔颖达的前车之鉴,自然没有谁会再那么不识趣的跳出来反对出兵了。 谁反对,就让谁出使高句丽,去劝说人家投降。 这哪里是出使啊! 这是去送死啊! 能够在朝堂上混出点名堂的人,有谁是傻瓜?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去做啊。 这么一来,大唐朝廷上下官员,在对待出征高句丽这个事情上,总算是只有一个声音了。 各路大军,也很快就开始开拔。 这个时候,大唐过往修建的水泥道路就充分的发挥作用了。 往常,大军行军的速度是非常有限的。 特别是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基本上好几天都没有办法怎么行动。 那些黄泥路被雨水冲刷之后,严重影响行军。 但是现在不同了。 有了水泥道路,大军一天就能行走一百多里。 像是前锋的骑兵,更是一日就可行走好几百里。 …… 登州。 李靖再一次的被任命为渤海道行军大总管,跟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彻一起,水陆两地同时对高句丽发动进攻。 “大总管,从登州前往平壤城,经常都有商人走这条海路。 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两天功夫就够了。 如今朝廷出兵高句丽的消息在大唐虽然传开了,但是高句丽内部估计还没有收到。 微臣在收到朝廷的指示之后,立马已经安排兵马把所有的码头都看守住了。 任何一艘海船没有得到批准,都不允许出海,为的就是防止高句丽的探子回到平壤城通风报信。” 登州刺史淳于难很是恭敬的站在李靖身边,汇报着相关的情况。 虽然刺史是文官,正常情况下李靖这个武将是管不到他的。 但是要知道现在李靖可是渤海道行军大总管。 所有环渤海地区的州县,在作战期间都需要听从李靖的指挥。 可以说,在打仗的这段时间内,李靖就是环渤海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谁要是不听话,他完全有无数种方法去收拾他。 哪怕淳于难是登州本地的土著也不例外。 “很好,本总管之前还担心大军从登州出发的消息会传到高句丽。 到时候他们做了准备,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很多。 现在不用担心这一点了。” 李靖对淳于难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不过,对方能够顺利的完成朝廷交代的各项任务,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刺史了。 大军从登州出发,许多后勤补给物资也是需要从登州附近筹集。 如果登州刺史的水平很差的话,李靖也是会很闹心的。 “大总管,之前陛下出兵,多次将后勤补给的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当地的商家。 如今我大唐攻打高句丽,整个大唐,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我们登州本地的商家更加了解平壤城以及附近的情况。 城中的商贾也在托我询问大总管,是否大军的一部分后勤以及战场打扫之类的工作,可以交给那些商人来负责? 这么一来,朝廷就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