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在大清朝_第六章纺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纺纱 (第2/2页)

存的棉花全部消耗光了。冷静下来的郑林氏揪着三娃的小辫子,拉到堂屋里坐下,当着家人们的面开始审问三娃:“这个东西怎么来的?不要告诉我是书上来的,我也看过《天工开物》的。”

    三娃早就想好了怎么编故事:“还真是书上看来的。徐老师不是带我去过省城吗?”见母亲点头,便接着说:“徐老师那天去参加科考,我一个人没事干就出去闲逛,遇到了一个洋和尚传教,要我信上帝得永生。我和洋和尚很聊得来,还请他吃饭喝茶。洋和尚有很多书,其中一本洋文书上就有这个东西,他说这个东西叫珍妮纺纱机。”

    郑林氏打断儿子的话,问道:“我记得你去省城之前,就跟我说过有这种纺车。”郑勇也说:“就是,你还画了个图来找过我。”三娃道:“以前就听说过这种纺车,但是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那场大病让我忘了许多东西,连《百家姓》《千字文》都忘光了,只依稀记得那种纺车的大概样子。”郑林氏点点头,认可了儿子的说法。

    郑勇又问:“你认得洋文?”三娃道:“不认识。不过我看到那本书里有这种纺车的图形,便向洋和尚讨教。洋和尚的汉语很好,给我详细解释了文字意思。那本书里不仅有纺纱的,还有织布的,以及配套的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果用上这些机器,我家的纱线棉布产量可以提高十倍百倍!”

    郑林氏问道:“这本书在哪里?拿来给我看看。”三娃道:“洋和尚拿回去了。不过没关系,那些图形我全记下来了,全在我脑子里存着呢!需要的话,我都可以画出来。”

    家人们听了三娃的话都很兴奋,自己家里的棉布消耗很大,自己纺织的布根本不够用,还要从镇上的荣盛行购买。如果三娃说的是真的,那么郑家的棉布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卖出去挣一笔。大人们讨论到半夜,次日起床又接着聊。最后祖父还是找来三娃,征求他的意见。

    三娃摆出很专业的模样道:“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简单的,只需多做几台珍妮机就是了,一个是复杂的,搞个水力作坊大量生产棉布。”祖父问:“水力作坊怎么搞?”三娃道:“一是要把郑家坝的水坝加高,二是要在水坝边上建厂房,三是要制造新式机器,包括水力动力机械和新式织布机。”

    三娃一边说,一边画示意图作讲解。等他讲完,祖父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投入可不少,要是棉布卖不出去,可能要倾家荡产了。”三娃道:“如果是大批量生产的话,成本会很低,不可能卖不出去的。”

    郑林氏提议道:“要不我去问问荣盛行,看看他们能收购多少。”荣盛行是镇上最大的商号,龙泉镇周边的居民都从这个商号购买棉花回去纺纱织布,多余的棉布也可以卖给荣盛行。郑家自己织的布不够用,还常常从荣盛行买布。

    祖父认为二儿媳妇的提议很好,便让她赶紧去打听。郑林氏只去了半个多时辰便回来了,兴奋的告诉大家:“李掌柜说了,只要我家的棉布质量可以,价格比别人便宜一点,他是有多少要多少。他说荣盛行可是大商号,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分号,他这里只是成都分号下面的一个小店而已。他只需给分号的大掌柜报一声,咱家无论有多少货他都吃得下。而且棉花用量大的话,他还可以低价供应。”

    祖父很高兴,便要三娃去画设计图,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来。机器的设计图很简单,三娃花了半个时辰就搞定了,但是关于作坊的规划却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经过计算,现在的水坝高度,蓄满水之后也只能带动两三台最简单的织布机,而三娃预想的最基本的水力纺纱作坊和织布作坊,起码要将现有的水坝再升高一丈左右。

    三娃耗费半天时间精心作出的规划设计,在家庭会议上引发了剧烈的矛盾冲突。郑林氏是家里的财务总监,她对三娃的规划进行了评估,预计整个工程的造价不低于五百两银子。土地是自家的,不要钱,房子可以自家建造,也基本上不花钱。可是筑坝修堤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建筑材料也要外购,加上各种机器所需的木材和钢材…郑家的所有不动产,加在一起也就值个一千多两银子,账上的流动资金不到一百两银子。

    郑林氏表示支持儿子的规划,主张借钱来搞这件事,大伯一家坚决反对,祖父则保持沉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