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章 青贮(加更) (第1/1页)
孙少平重重的点点头,说道:“成熟了哪里会轮到俺们孩子吃,你们肯定要抢。青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多少也能吃点。” “那不是可惜了嘛……” “不可惜!其实主要是要青秧,豆子人吃,豆秧牲口吃,正好!” “一下子也吃不完……啊……”孙少安突然明白了,急切的说道:“你有办法存起来?” “对!水泥就是用到这里的。” 剩下就不用少平cao心了,他只需要提供图纸,说清方法之后,孙少安就找了一队副队长田福高,办完了所有剩余的事,包括其它配料和收青豆的劳力。 因为少平说了,豆子是学校的,豆秧可以白送。 孙少安不是贪图那一点豆秧,而是青贮的方法。 他已经放开想象,要是真的能成,玉米杆、红薯秧、花生秧……好多啊! 是的,是好多。 虽然不能像后世那样,在玉米还没有成熟时,就整棵连玉米棒一起收,但可以提前收玉米棒以上的青秆,并不会影响玉米的继续成熟。红薯和花生收获的时候,秧子都还是绿莹莹的。 都是上好的青贮原料。 而青贮,对于畜牧养殖来说,无论说得多么重要都不过分。 只要养殖跟上,收入肯定超过大田,有了rou食,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而且,养殖产生的粪肥,又是大田急需的养料,有肥就能增产。 几方面一结合,退耕还林,大田退回到沟道、塬上就成为了可能。 黄原上要想治理,说到根源上还是退耕还林。这时候根本不可能,但先发展畜牧养殖也还是不错的。 种草养畜、草田轮作,利用灌草地发展畜牧业,既可以增加畜产品和流域经济收入,还可以为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所需要的有机肥,这是黄原早晚要走上的一条道路。 而青贮,就是敲门砖。 枣林的事,是少平考虑好久之后的一种尝试。 从说服田福堂开始,他就决定尝试一下,扇动一下自己的小翅膀,看看是否会出现一些期望的变化。 若能推进,就可以为家、为村里尽一点力,另一方面也看一下会否对空间产生一些影响。 庄稼退到塬上,沟道里,向阳山腰种果树,再往上种草,其它地方种松林、灌木、柠条,合适的山上种药、种草,发展林药、林畜模式。 这样就变一年生频繁破坏植被的庄稼为多年生的牧草、草药,用牧草换rou食,用草药换资金,综合提高山地产出,弥补耕地少、庄稼产量不足的问题。 林上山,草上坡,粮下沟,其实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至少对现在的双水村来说,是一条合适的路子。 做完枣林的这件事以后,分了豆子,种上萝卜、白菜,孙少平就彻底的消停了下来。 这次尝试的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且,这时间还不会短,恐怕要以“年”为单位计算才行。 事情既然已经做了,如射出去的箭,如已经结荚的豆秧,再做其它也无意义,只要等结果就好。 何况,他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呢。 对少平来说,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会更忙一些,小金库的收入也更多一些。 因为可以大量采药材来卖了。 自从山洞交出去以后,少平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这个了。 黄原上各处不适合种粮,无人的沟沟壑壑里,陡峭一些的山峰上,甚至大路边,田间的土畔上,都丛生着不少野药。 大人们有地里的活计,看不上这仨瓜俩枣,像少平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大多又不认识这些药材,在这个还没有普及农药的时代,这些药材就成了少平的财源。 甘草、地黄、黄连、大枣、山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 这些天赐之物,从他五六岁开始,就不断的为他贡献着吃食,也不断的充实着他的小金库。 “噢……少平,噢……少平。” 快入冬的时候,这天周日,少平正在村外崖上采药,金波匆忙跑来,大老远就喊。 少平起身,搭凉棚看了看,见只金波一人,神色并不慌张,于是就也不急,大声的问:“金波,什么事?” “学校里来了外地人,村里人都去看了,咱们也去吧,穿的可洋气了,金老师说,他们都是城里的人。” 少平不愿去,说道:“俄才不去呢,要去你去,人有啥可看的,还不是跟咱们一样,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 金波继续做着努力,看稀奇要跟人,人少不热闹,不投缘也没大意思,只有人多还投缘的小伙伴一起看,那才有意思。 “不是,他们不一样。金老师说,他们以后就在村里住下了,要参加队里劳动哩,那女的,可好看了。” 插队的? 知青? 孙少平震惊了。 他原本就奇怪,因为二爸孙玉亭六零年结婚后,本来应该是陆续生了三个孩子的。 可现在都已经是六九年了,还只有一个女孩,叫孙卫红,另外两个meimei不见踪影。 加上因病早死的田二,如今又来了原世界里没有出现过的知青,这……这变化太大了。 是因为原世界因剧情需要故意遗漏了这方面的情节,还是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 少平不得而知,也无法判断。只好提着篮子,飞跑下崖,去确定真实情况。 证实了,是真的! 来的人只有五个,三女两男,分居在学校内的两个窑洞里。 而且,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女孩,叫吴月琴。 少平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她刚来到不久,就被分到小学校做所有孩子的音乐课老师。 他们刚来的时候,村里人很多都挤在学校门口看西洋景,看他们不一样的穿着,听他们不一样的说话声音,对他们的长相、衣着、说话的口音……等等一切的一切品头论足。 直到少平的二爸出来驱赶,村里人才陆续散去,他是村干部里分管学校的人,这是他的职责范围。 但关于这五个男女青年的一切,在相当长的时间,仍然是村“闲话中心”里探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那个叫吴月琴的女孩。 村里人之所以能记住她,是因为当天他们被围观的时间,其他知青都躲在窑里不出来,唯独她不怕。 不但不怕,她还特别大胆,直接出来领着大家学唱歌,一下子震呆了全场,用后世的话说,她hold住了全场,直接控制了局面。 那气场,双水村的人只在田福堂身上偶尔见到过。 Ps:感谢书友们的推荐加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