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2章 农民军 (第1/1页)
冀州。 曾投靠陆晟的三万冀州军,如今只剩下不过前千人,残存兵力龟缩在最后的城池里头。 随着燕国的灭亡,冀州军已经孤立无援,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城外黄巢的起义军部队,已经停止了进攻。 除了这一座仍在苟延残喘的城池,起义军基本已经占领冀州全境,成为大齐境内势力最为雄厚的一股农民军势力。 农民军的攻势弱下去了,因为黄巢得知了一个消息。 齐军已经兵临城下,但没有发动进攻。 农民军打打冀州军还行,面对装备精良战力颇高的齐军,根本不可能与之对抗。 打不过,那就只能固守,或是继续流窜各地。 四处占领掠夺流窜,已经是这支起义军的常态。 冀州并不同于兖州一般富庶,多场战事过后,这支起义军的势头也弱了。 多了冀州粮仓后,起义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究竟是要以冀州为根基,立国为王,还是继续充当流寇。 在整个起义军中,都有两股不同的声音。 一派农民军将领认为,大军完全可以依靠冀州据守,而后休整数月,转进青州。 青州相比冀州更为富庶,而在农民军将领的印象中,青州里有三股势力在争夺,相对而言比较混乱,只要起义军能够在青州北面插一脚,完全可以趁乱夺取重要城池,从而获得整个青州。 有青州为大本营,进而西进,重新进攻兖州。 此计划对于农民军后续发展而言,极为合理。 但是有一点是,由于信息偏差,位于冀州的农民军并不知道,青州的混乱局势,早已经被平定不少。 大齐收复凌阳的消息,仍然没有传到距离较远的冀州。 他们只是认为,这支齐军没能攻入关中,反而来攻打冀州的农民军势力。 随着齐军入关中,位于青州的燕军,早已经被消灭殆尽。 而藩王军则获得重要的休整时间,转头就对青州的农民军发动进攻。 总体而言,现在整个青州,几乎都在藩王军的掌控之下,如果农民军选择南下进攻青州,恐怕会遭受重大失利。 “黄天王觉得如何?” 农民军将领询问黄巢。 如今这一支农民军,攻下冀州府,已经自立国号“天汉”,黄巢也被称之为汉天王。 立国称帝的想法,早在当初拿下兖州时便有人提出,只是当时吕布收复兖州速度之快,几乎让整支农民军覆灭,幸而齐军南下,转移了燕军注意力,农民军才得以存活下来,一路杀到冀州,总兵力甚至来到了十三万,人越打越多。 之所以农民军能够获得如此之多兵力,无非就是因为燕国朝廷的腐败,导致流民越来越多。 在各地方州府,贵族阶层对百姓的压迫,让百姓们难以生存,为了活命,也就只能加入农民军。 有冀州为根基,又有黄巢“均天下”纲领,这支农民军确实与大齐境内其他流寇有所不同。 这继续留在冀州的声音,也在农民军中占有大多数。 但是另一派,并不希望如此。 在他们看来,冀州并不如其他州府富庶,依靠冀州完全不能抵挡齐军的进攻,更别说依靠冀州为后盾去夺取青州。 既然不能夺取青州,北上幽州,更是一条死路。 经历了多年的战事,北境幽州甚至比冀州还要穷困。 如今已经立国,又怎么可能还像先前当流寇一般。 两派势力争吵不休,谁也不争论出一个结果来。 农民军的决策权,完全在黄巢手中。 就是因为此人,带领起义军夺取各州,立国为王。 在这支农民军中,黄巢的威望极高,一言九鼎。 是走是留,是战是降,究竟如何决断。 “黄天王?请下令!” 将领们纷纷请示。 黄巢依旧犹豫,从他个人的想法而言,更希望往南发展,夺取青州以及淮江各州。 此刻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齐军已经到了,农民军中,求战的声音越来越多。 影响黄巢做出的决策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是李衡所召唤出来的人物,心底里是忠诚于李衡。 与李衡对对抗,并不在黄巢的计划之中。 更何况当初被燕军困守在金石城,也是齐军南下牵扯燕军兵力,农民军才得以存活下来。 既然不战,那就撤退…… 冀州位于关北,身为大齐的控制范围。 冀州之地,齐军势在必得,农民军继续留在冀州,早晚会与齐军一战。 而在黄巢看来,即便是开战,他的“大汉”军,也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完全打不过齐军。 可属下禀报,前往齐军,不过几万人…… 兖州与冀州的边境上,三万齐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城下。 三天对峙后,齐军依旧没有发动进攻。 黄文敬望着远方的城墙,命令大军回撤,返回兖州境内,并派出斥候探子,打听农民军的兵力部署。 农民军的兵力,比黄文敬想象中要多。 先前听闻这一股农民军几乎已经在金石城覆灭,没想到仅仅一个月之后,人数又来到了十万之众。 黄文敬率领的齐军部队,虽有三万多人,但真正的主力精锐,只有黄文敬一直率领的部队八千余人。 这场仗怎么打? 以黄文敬稳健的性格,已经回信朝廷,等待李衡的命令。 在皇上命令下达前,黄文敬并不打算发起攻城战。 防御才是黄文敬所擅长的,当年防守金石城五年,立下赫赫战功,虽然丢过一次金石城,但依旧不能掩盖黄文敬的军事才能。 齐军撤回兖州后,在农民军内部,请战的声音越发强烈。 “齐军畏畏缩缩,肯定是怕了我军,更何况我军在兵力上占据极大的优势,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将领们高声喊道,引起不少农民军士兵欢呼。 这一支在战火中重生的队伍,急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稳固这个立国不足半月的势力。 齐军都敢惹,这群流寇还是胆子大。 黄巢选择回避这群将领的要求,继续让部下守在冀州不出,等待时机转变。 而有同等想法的,就是位于兖州的黄文敬。 此刻的他,在等到李衡的命令,以及后续援军的抵达。 仅仅凭借黄文敬手中的兵力,要与农民军打,即便敌军素质并不如齐军,但人数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终于,命令等来了。 是李衡的亲笔手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