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曲辕犁 (第1/2页)
夫子年龄不大,大概二十七八岁,通过近期了解,得知夫子姓卫,叫卫华。是河东卫家旁系子弟。人还不错,就是稍微有些迂腐。到九原县便是游学至此。九原县是五原郡治所首府。虽然还没有内境一个的小县城繁华。但是在并州边境附近,也算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地方了。 关于游学,也是很有讲究的。汉朝朝廷的官员都是被大世家把控,有学问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就能当大官,小世家出身的人最多只能当郡县的官员。州级官员都很难触碰到。而平民百姓想要当官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有能力的小世家出色的人甚至比一些大世家的人还要厉害。苦于无门无路。故而不能上位,步入中央政权。 于是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不算大的世家,便招收旁系门徒。把知识公开,并给学子发钱,让学子四处游学,积攒声望,让更多的人一起发力,试图进攻中央政权。 皇帝刘宏就非常明白大世家的可怕,像袁氏一族、杨氏一族。都是四世三公,官位坐的比皇位还稳。对朝廷官位把控的十分厉害。 有时皇帝说的话都不一定有世家说的管用。故而刘宏在继位后便扶持宦官。用宦官去打击世家大臣。刘宏在继位前期还是很有作为的。 至于后世人说东汉末年是灵帝卖官鬻爵,重用宦官导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着实有些说不通,因为黄巾起义是在184年发生,皇帝卖官是178年开始。张角在起义前已经准备了十几年,那时刘宏应该还没有继位,硬说怪刘宏真的是太冤枉了,不过在后来的天下大乱,刘宏的责任一点儿不小。 吕峰认为东汉末年的动乱无非是小世家跟大世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世家内部嫡系跟旁系的冲突造成的。世家们想要重新洗牌。 而夫子就是游学学子中的一员。走到五原县盘缠不够了,正好被吕俊请来教学。 吕俊因为是五原郡里的都尉,边境的都尉还是很有实权的,而且经常缴获胡人的战马及其他物资,相对算是富有。 吕俊也是平民出身,靠着打仗勇猛,混到个郡都尉。手下有2000多号人马。知道文人的厉害,而边境经常会有学子到此游历,便想着让吕布他们能多读书。 故而吕俊经常请游学学子到家里来教授吕布他们读书。每次教授时间不长,一般都是几个月。不耽误他们游历,还能赚到足够的盘缠。 因为吕俊近期不在,所以这天夫子只能向吕峰请辞。吕峰叫来管家刘全,给够夫子盘缠,并请夫子有空多来九原县转转。继续教导自己。夫子直言有机会的话,会的。二人客套一番,最后夫子嘱咐吕峰在家多练习书法,温习功课。便告辞离去。 夫子走后,吕峰与高顺无事,也无心继续学习,便出来玩儿了。 到了县城外边发现百姓都在忙着秋收,而动作快的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了。 因为没有见过这个场景,便拉着高顺走近去看,只见一头老黄牛在前边艰难的行走,有两个人在后边扶着犁,时不时还要停下调整犁的位置。速度不快,犁前边是直的,下边的犁鑱(通铲)是平的。吕峰看的直乐,跟后世的机械化相比实在是太落后了。 吕峰在后世网上见过曲辕犁,明显不是这种犁。现在的百姓用的应该是直辕犁,而且是简陋版的直辕犁。 于是便问高顺,“咱们家有耕地么?”高顺回答“有百亩良田呢,都是吕都尉的军功换的。”吕峰一听,霍,感情吕家还是个小地主呢。便让高顺带他过去看看。 来到县城外另一处地方,高顺说“这就是咱们家的百亩良田,”吕峰看着这块地感觉绝对没有后世的百亩地那么多。便问高顺,“一亩地是怎么算的”?“左右走240步见方,便是一百亩。”高顺说到。 吕峰大概估算了一下,那这100亩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50亩左右!不算多,吕峰想着。但吕峰不知道的是,在汉末能有自己的耕地,已经很不错了。汉末的耕地一般都在世家手里,就这100亩还是用吕俊的军功换的。 周围的百姓虽然都在干的热火朝天,但起码有一半百姓都不是自己的地,百姓一半都是世家的佃户。感慨边境尚且如此,可想洛阳一带的百姓应该更严重。 吕峰家地里有两个人在用牛耕地,用的同样是直辕犁,旁边没多远还有几个人,正在忙着往车上装黍谷。干活的人都是吕峰家的下人。管家刘全也在地里边指挥着。 吕峰便想着把曲辕犁造出来,喊来刘全。曲辕犁的制造并不难,只是把直辕犁前边的直辕向下弯曲,让犁的受力点向下,能更好的作用在地上,再加上可以翻土的犁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