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潘虎 (第1/2页)
第二天。 崇政殿。 赵普道: “启奏圣上,自从昨日装了火炉,崇政殿如沐春风。” “臣斗胆问圣上,臣家里太冷了,可否也装一个火炉,用于取暖?” 一旁的代国公潘仁美马上奏道: “圣上,火炉应该送到灾情最严重,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认为我们不能贪图享受安逸,与灾民争抢火炉,火炉关系到的是一家人的性命,臣认为万万不可。” 杨业出列启奏: “臣附议!” 皇帝一拍脑袋道: “众卿!喝酒果然误事,朕昨日就忘了问寇准,如此奇思妙想,何人的主意?” 宋朝定制,六品以上的京官,必须参加早朝。 寇准身为开封府通判,位居六品,因此在早朝之列。 寇准出列奏道: “启奏圣上,火炉、化雪、高粱酒均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臣的恩师赵楠。” 皇帝虎目一闪,故意道:“可是人称大宋第一才子的赵楠?” 其实,皇帝的秘密组织皇城司,早已把寇准和赵楠每次交往的具体情况,一字不漏的汇报给了他。 “回禀圣上,此人正是臣的恩师!” 皇帝沉思道: “嗯,此人大才,可惜出身白衣,没有功名,不能被朝廷所用。” “赵卿,你的提议搁置再议,寇卿,你速速去找赵楠,让他加快火炉制作,再问他来年能否给众臣家里取暖?” 寇准恭声道: “圣上,恩师说过,目前的火炉只能够用于救灾,救灾结束后,火炉会在市面上销售。” “只是定价有点贵,皆因生铁紧张,工艺复杂,大概每个在一千贯左右。” “寇卿,火炉事关民生,也关系到众臣取暖。” “朕传旨,给赵楠调拨一部分生铁,并允许他炼铁,多储备火炉,皇宫里也要多准备几个,没有火炉的地方太阴冷了。” 寇准暗自鄙视皇帝,恩师正在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哪有心思来挣你那点俸禄?恩师卖一个火炉,就够半年的俸禄了。 朱仙镇。 经此次雪灾,赵楠不得不把挖矿的事提上日程,煤矿对现在的大宋来说太重要了。 许多田地里,地表薄薄的一层,那是褐煤,燃烧价值有限。只有在地下深处,才能挖出无烟耐燃温度更高的优质煤。 有了原煤,炼成焦炭,焦炭的温度关系到化铁炼钢工艺的成败,能极大提升武器装备和工具的性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赵楠拥有了钢铁,就拥有了天下。 因为现在,普天之下,还没有一件武器能与钢争锋。 什么干将莫邪,这二者也仅是生铁里的王者,在百炼方成钢的钢这个境界,它什么都不是。 削铁如泥,说的就是钢!对于铁来说,钢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贾茗在当地招聘了大量年轻人,只等开春,大地消融万物复苏之时,开工生产。 皇帝下旨,赵楠可以冶铁,张南马上唤来贾茗,让他寻找矿石矿洞,搭建熔炉,统一筹备。 准备好这一切,赵楠在大宋的第一个春节来了。 盘点半年多的收获,豆油、茶叶、酒楼、茶楼、砖瓦坊、高粱酒、火炉,每一项都是日进斗金,积累了二千多万贯的盈余。 赵楠依据功劳簿记载,一一奖赏,每位兄弟都是铜钱五千贯,牛羊各十头,布匹一车,茶叶豆油高粱酒一车。 功劳大的兄弟,牛羊布匹翻一番,铜钱八千到一万贯不等。 这么多钱,回到老家置田修房,每个人都成了家底殷实,腰缠万贯的地主。 要知道,即使是大宋朝的宰相,一年的收入也只不过区区几千贯而已。 赵楠决定,给兄弟们放半个月年休假,让他们回家陪伴着家人,过一个祥和充实的新年。 极大部分人都拉着几大车的年货,回家去团聚了,热闹的朱仙镇才算沉寂了下来。 赵楠也没有忘记开封县雪夜里奄奄一息的几位老人家,特意给几位受灾老人捎去了铜钱和礼品。 功劳簿上,展昭,慕容宫、石开、铁牛、曹尚飞等人自然是功劳最大的人,理所当然也是得到奖励翻番后最多的人。 而他们几个也知道,赵楠最近几天一直在琢磨着一件大事,于是他们就干脆舍弃了回家团聚的机会,留在朱仙镇陪着赵楠一起搞新品实验。 果然,慕容宫看见赵楠拿着一本天书在书房里翻来覆去的研究着,沉思着。 他正是在研究风箱。 宋朝后期,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才发明了一种双动式活塞风箱。 这种风箱有许多优点,所以刚发明出来,就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甚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