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流水已逝,行舟非地!(求订阅) (第2/2页)
实学的并无几人,以往的高调姿态,早就惹得朝臣不满。”“所以周青臣一发言,立即引得大臣不满。”“不过......”“华阜这人,性格不沉稳,久不上朝,对朝堂局面不了解,说话带着偏见,因而直接惹怒了郑国,两人在朝中争锋相对,也就从这时起,这场议政突然变成了老秦人跟原六国官吏的私斗内耗。”“田政倒成了次要。”“姚贾这一发言,更是将其推向顶峰。”“其他官吏不管是非对错,直接站队到了姚贾这方,眼下朝堂原六国官吏居多,因而一下子就占据了主动,加上华阜本来措辞就有问题,直接就导致了朝堂一边倒。”“这也导致田政之议少之又少。”“若非李廷尉出言,这次恐怕真让他们裹挟着,把这个政令直接推行下去了。”李斯道:“老丞相谬赞了。”“我也是中途察觉到的不对。”“今天的议政一直透着一股不对劲,彷佛是有人在刻意阻拦,想把议政变成朝臣之间的私斗,进而让朝臣之间分化,以期达到削弱朝廷的目的。”“我正是察觉到这点,所以才主动点了出来。”“若是不加以阻止,久而久之,朝堂必定分列两派,到时党同伐异,互相间只会越发失去原则和底线,不仅不利于朝堂,反倒会加速朝廷内耗。”“我李斯岂能任其肆意滋长?”王贲摇了摇头道:“不当如此。”“现在天下一统,新老秦人之分,已然成为过去,而今朝堂原六国官吏居多,这个区分并无太多意义。”“恐另有所图。”“今日所议为田政。”“新老秦人之分,这时确实能派上用场,但朝中大臣并非没明事理之人,他们一定能看出其中蹊跷,所以新老秦人之间的私斗,或许只是一个幌子。”“挑动得逞,才是意外。”“挑动不成,才是理所应当。”“只是他们为何要挑起新老秦人之争?”王绾略作沉思。说道:“恐怕还是在田政上。”“诸位可别忘了,土地兼并发生在山东,而按朝中的一些想法,出身山东的臣子其实都算新秦人。”“他们都是利益相关!”“今天朝上发生的事,或许是有人在借此提醒。”想到这。王绾也不由叹道:“当年为一统天下,满朝大臣是何等齐心,现今一统天下才过数载,满朝臣子就已是各怀心思。”“唉。”刚叹气完,王绾就面色一变。连忙伏地跪首道:“臣失言。”“请陛下治罪。”嬴政笑了笑,并不在意。“无妨。”“丞相所言,句句肺腑,有何错之?”“朕若是连这些话都听不得,跟历史上那些昏君又有何不同?”“诸卿大可畅所欲言。”“朕就听着。”“也正如丞相所言,朝中大臣甘冒如此风险,都要力推‘使黔首自实田’,其中的利益干系可想而知。”“朕又岂敢马虎大意?”“诸卿可趁机发散一下,给朕仔细讲讲,这些人的想法打算,让朕对他们欲行之事,有个大致判断。”几人连忙躬身道:“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绾沉声道:“回陛下。”“经过这次议政,朝中本没有其他心思的大臣,恐都会对新老秦人暗中权衡利弊了。”“一切之始,源于田政。”“改或者不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改田政。”“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黔首自实田。”“只是推行这个政策,却是要僭越法度,法是大秦根本,若是轻易妄动,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这个政策,一定程度上,是让朝廷承认土地兼并合法,这对大秦田制的践踏过于严重。”“此举损朝廷而肥地方。”“后患无穷。”“但推行这个政策的确能安稳地方,等朝廷腾出手来,未必不能如郑国所言,将地方的土地兼并问题彻底根治。”“短期来看,是利大于弊。”“但若是执行出现偏差,恐会加速地方兼并,到时,朝廷再想插手治理就非是易事了。”“地方也会尾大不掉!”“若是朝廷执意改田政,这已是最好的缓和之策。”闻言。李斯和王贲蹙眉。他们并不看好推行这个政策。这时。嬴政双眼微阖。冷声道:“若是朕不改田政,坚决执行现有田制呢?”“地方若是生乱,朕就派兵平乱。”“一地乱,朕平一地。”“山东尽乱!”“那朕就再扫一遍天下!!!”“诸卿以为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