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嫡公子_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求订阅) (第2/2页)

诸侯,定于朝堂行一治,何来天下两治之说?”杨端和出列道:“如你所言,那华夏边地之治,若阴山、陇西、辽东、南海,尤需封建诸侯?若是边地真的行封建,我却是敢断言,大秦必失万里屏障,周室之亡,就亡在诸侯!”“诸侯之患,动乱之源也!”“朝廷不行封建,便可上下一心,如臂指使,边疆若有患,也能随时荡平,不至于再现镐京之乱,天下动乱也定会大量减少,纵然六国贵族图谋不轨,亦不至于裹挟民众,其时复辟,世族定会孤立于天下,而我大秦六十万铁军又何惧之有?”杨端和并没引经据典,他也说不出那些文绉绉的话,话语一如既往的朴实,没有太多的激昂之辞,但却是让原本乱糟糟的大殿,如一阵秋风扫过,顿生肃杀之气。众人瞬间安静。其他想开口的朝臣也沉默下来。唯有一众博士,眼中依旧充满不满。他们对杨端和的话不以为然,神色充满了微词,他们本就没把杨端和放在眼里过,以往杨端和很少发言,因而从始至终,杨端和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黝黑粗壮的蛮实将领,也根本不懂什么道理。就在众博士意欲反驳时。坐在百官之首的李斯突然站了起来。他高声道:“陛下,老臣有奏对。”“丞相尽说。”嬴政面色很平静。李斯作揖道:“今日大宴,陛下本欲铺排国政,不料竟因博士仆射周青臣首肯秦政,引出了博士淳于越非议郡县制,并再请奉行诸侯制。”“大政稳定六年,却能突兀生事,李斯认为,事非寻常也!”“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六国贵族黑恶兼并欲图复辟,朝野议论蜂起欲行王道,更兼诽谤朝廷、流言谶语、贵族逃亡,凡此等等,足证复辟旧制之暗潮汹汹不息。”“当朝论证,固不为罪。”“然定制六年,且有陛下诏令,而能赳赳再请,亦必有风雨如晦之大暗潮催动也,所谓飓风起于清萍之末,此等汹汹之势,不能使其蔓延成灾。”“臣建议彻查博士学宫诸博士!”李斯话语一落。众博士额头不禁渗出涔涔冷汗。子襄也脸色微变。他本以为自己的动作很谨慎小心,朝中应当无人察觉,偏偏李斯似乎神目如电,寥寥数语,便将他的心思直接抖露了出来,而且矛头直接指向他们。更想彻查儒家!子襄只觉后背已经湿透。他也是第一次知晓了重臣巨匠的分量。心中陡然生出一股不祥预感。李斯继续道:“今日之议,诸博士之言,皆为刻舟求剑!”“老臣便在今日再度重申: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有治道也。非其着意相反,时势异也。”“今秦创大业,立制于千秋万世,非儒家博士所能知。”“流水已逝,行舟非地。”“淳于越言三代诸侯制,子襄言分封子弟在镇抚,尽皆楚商之刻舟求剑,不足效法也。”“是故。”“废郡县制、行诸侯制之议当作罢。”“以后也不复再议!”李斯话音落下,百官纷纷点头。博士们则尽数沉默。嬴政虽没有开口,但谁都能感受的到,始皇的不满情绪,这一话题若是就此掀过,废除郡县制,就将彻底石沉大海,再也不能在朝堂提出。孔鲋脸色有些难看。他自然不想就此结束,他们的目的还没达到。但李斯已经说到这份上了,他甚至想不到该如何回击,而且眼下其他朝臣竟皆附和,俨然是大势已去。下意识的。他把目光看向了子襄。子襄脸色同样铁青,李斯这一番话下来,却是将他们的前路给堵死了,甚至于,等宴会结束,朝廷或许真会开始调查他们儒家,而今他们是经不起查的。也不能被查!子襄深吸口气,在脑海中想着应对之策。良久。他终于想到了应付之策。只是神色已是露出了明显的疲态。他知道。自己的话一旦说出,恐会让儒家彻底失势,甚至会遭到始皇一系列的打压报复,但他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必须要拖。如果不拖延时间。朝廷真的严查,不仅私学之事会暴露,他们跟六国贵族之事也会暴露,到时就算他们逃出了咸阳,天下也将再无儒家的立足之地,他不知朝廷会不会查,但他不敢赌。因为他实在输不起!他没得选!子襄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颤声道:“臣敢请诸公子奏对!”“郡县分封与否,当听取诸公子之见。”“请陛下奏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