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四章 陛下不会听任何人建议! (第2/2页)
舜帝在主流正史中,人品功德堪称五帝之最。 其一,舜帝最孝慈,顺适屡屡虐待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不反抗,最终感化了父母兄弟,其二舜帝爱民,法度平和公正,其事迹多多,其三,舜帝敦厚仁德,堪称王道典范。 “大秦新政,上承天道,下顺民心。力行郡县,天下一法,和安敦勉。自今于后,师法舜帝,常治无极----” 百官跟着大声齐颂。 扶苏面色潮红,显然很是振奋。 而早先倒向扶苏的朝臣,同样心潮澎湃。 舜帝是甚? 是王道,是宽政,是爱民,是法度公正。 始皇而今这么隆重的祭祀舜帝,其意义何在,他们岂会不清楚? 这次又是长公子主持大祭,而长公子一向宽仁、孝慈,而今陛下这么主张王道,自然是在为长公子上位铺路,不然何以如此? 大秦诸公子有且只有长公子信奉王道。 这未尝不是陛下的一种表态。 想到这。 他们何以不感到振奋激动? 一旦长公子上位,他们也定将平步青云。 重现三代时的王道盛景。 嬴政的声音还在山谷回荡,‘大秦万年,陛下万年’的呼喊声已然是淹没了群山大泽。 大祭整整持续了数时辰。 待始皇离去后,百官依旧没有平静下来,他们心中已是浮现了一个大胆预想,或许今夜的大宴,就是储君宣定的时候。 而且...... 大秦储君定然是长公子的! 是夜。 金乌还未完全下落。 百官却是早已等候在了章台宫外,御史崔意如、令狐范、姜叔茂等人更是笑脸盈盈。 崔意如笑道:“平素只感觉时间过得快,今日怎么感觉时间过得如此之慢,真是奇哉怪哉。” 令狐范道:“这非是时间过得慢,而是崔御史你心中有事,心中有事,自然是感觉时间过得慢了,但我亦有同感,今日陛下之大祭,实在是振聋发聩,而舜帝之孝慈,之爱民德政,之王道大政,之中正平和,也是备受世人推崇。” “我亦是叹服。” 两人相视一笑,眉宇尽数舒展。 他们早年便投靠了长公子,过往十公子起势,他们也是担忧了很久,眼下十公子自损,再难恢复声望,也很难再挽回陛下心思,而长公子则稳扎稳打,乘胜追击,已是优势尽显。 这一次。 他们笑到了最后。 另一边,华寄、杨端和等人眉宇紧蹙,眼中满是散不开的愁思,这次的宴会,他们根本就不想参加,而今在外面等候,更是感觉煎熬。 这时。 外面传来阵阵脚步声。 只见数辆马车缓缓驶入到殿外。 百官噤声望去。 只见早已退下的王老丞相、隗老丞相等人到了,他们发须全白,身体也略显骨瘦,但精气神却很好,面色红润,几人抬眼看了看四周的朝臣,微微颔首示意。 百官尽数行礼。 随后有侍从上前,将几名老臣抬到了殿中,他们自是不用等候,殿内此刻只有几位老臣。 入殿。 王绾脸上的笑容敛下。 无奈的摇头。 他本已退下,早就无心政事,这次若非陛下明令到场,他们是断然不会出席的,而且他们这些老臣就不该出现在朝中,他们到场,不仅让自己不适,也让其他朝臣多有不适。 只是这次实在是没法推脱。 隗状轻叹道: “这次宴会不知几人欢笑几人落空。” “陛下的心思,岂是他们能猜测的,陛下是何等人物,岂会受他们掣肘?他们以为陛下会征询我等建议,立长公子,殊不知,陛下根本就没有征询过意见,而是通知。” “从始至终陛下都不会听任何人建议。” “因为他是始皇!” 王绾抬眼看了隗状一眼。 凝声道: “慎言。” “陛下之心思,莫要多言语。” “我等深受陛下恩重,理应替陛下纾难,而且大秦时局艰难,也该确立储君了,长公子也好,十公子也罢,无论立谁,大秦朝堂也都将彻底安定下来。” “这于国于朝都是好事。” 隗状点点头。 他们其实并不知陛下会立谁。 陛下也从未知会。 外界传闻陛下征询过他们意见,其实并不是真的,陛下的确派人将他们接到宫中过,但只是留他们吃了一顿宴,宴中并未讲任何话,而后便直接将他们送回去了。 但他们跟陛下共事这么久,自然是能揣测到陛下的一些心思,陛下是绝不会受制于人的,若是陛下想立长公子,根本就不用把他们抬出来,也完全没有必要。 而陛下之所以弄这么一出。 就是在堵朝臣之口。 大秦的储君如不出意外,当是十公子嬴斯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