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李文忧前线归来 小破院君臣试探 (第1/2页)
—————————————————— ...... 初平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虎牢关前的十八路诸侯已经尽数退去,此战大功臣李儒也在昨晚返回洛阳城。 今日朝堂之上,受封合阳候,官职也越级晋升为尚书令,文官翘楚。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儒本该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哪想李儒闭门谢客,拒绝了所有同僚的拜访。 尤其是如王允等人的贺礼。 “这是想与我们撇开关系,跟董卓表忠心啊!” 看着那些退回来的谢礼,王允冷怒一声。 但却让人意外的是拒绝了群臣贺礼的李儒,竟然独独去拜访了弘农王。 弘农王的小破院门前,李儒瞧着里面正在勤加修习武艺的弘农王,略作沉思后,冲着里面喊道。 “尚书令李儒,见过弘农王!” “原来是合阳候啊!快请坐,请坐!” 看着来人是李儒,朱棣急忙放下手中长剑,邀请对方进来坐坐。 李儒却是摇摇头,朱棣看着门口的侍卫,立刻会意。 “合阳候来此,有何贵干?” “微臣是来感谢弘农王的。” 李儒说着,朝着朱棣躬身拜道。 “哦?不知这谢从何来啊?” 朱棣疑惑的看着李儒,李儒拜谢完直起身子: “这一是谢弘农王出的退敌妙计,方才让李儒捡了个便宜,落了个大功劳。” “此乃合阳候自己的本事,我只是提了一点小建议而已。” 朱棣笑道。 “这二是谢弘农王帮我退了曹孟德。” 李儒这话就让朱棣有些诧异的。 “我帮你退了曹孟德?” 原来在前线诸侯当中,就属曹cao反董的意志最为坚定,而且他又是整个讨董联盟的军师。 最后袁绍,孙坚等诸侯一直不退,皆是因为......曹cao。 所以,要退群雄,需要先攻破曹孟德。 李儒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就在才思枯竭时忽然听到洛阳城月旦评上,弘农王三步写出的那首《破阵子》,顿时灵机一动,想到了之前,朱棣的那半首诗暗讽诸侯的诗词。 曹cao看后震惊不已,更是有感而发,替朱棣做了下半首。 李儒随即将下半首以绢呈上。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朱棣看后,内心颇有些惭愧。 这首《篙里行》本就是曹孟德诗作,自己无奈借来罢了。原本剩下半首已经忘了,却是阴差阳错又被曹孟德给补全了。 “曹孟德还听了殿下那首《破阵子》,更是对殿下的才华惊叹不已啊!” “这知己可就算了!尚父不喜欢他,本王也不能喜欢他!” 朱棣立刻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李儒对此只做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在谢过之后,便没有多停留。 临走时,又留下一句话: “相国早年丧子,其子与司马防之子司马郎同岁,两人颇为相像,故而爱屋及乌,相国对司马郎也颇为喜爱。” 说完便径直离开了。 待到朱棣回到屋内,一直暗中听着门外两人对话唐妙云当即现身。 “这李儒哪里是来感谢的,分明是来警告殿下的。” “我更愿意把他当做提点。” 朱棣笑道。 谁不知道董卓对曹cao恨得尤为要紧,李儒故意当众与自己谈论曹cao,显然也是在让自己当众表一个态,表示自己站队问题。 这话不能乱说,队不能乱站。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不用太深究。 只有最后李儒留下的那句话,弯子绕得可就有点多了。 字面意思是董卓很喜欢司马郎。 而司马郎之前跟朱棣打过一架,所以是在提醒朱棣不要跟司马郎的关系太僵。 可是如果只是这一点浅显的意思,那李儒完全就没必要说了。 显然还有别的意思...... 直至傍晚,临近饭点的时候,突然到访的司马郎,让朱棣才想明白一切。 “怎么了?还要再打一架吗?” 司马郎不能进院门,只能在门外等候。 在朱棣出来之后,急忙施礼赔罪: “司马郎专程来跟弘农王赔罪的!” 论起来,那天七人当中,唯有司马郎跟自己是毫无过节的,其余六人父亲均是在跟朱棣骂战当中输了。而司马郎的父亲司马防性格谨小慎微,未曾来过这里。所以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