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 弘农王整治贪腐 酷小吏满宠登场 (第3/4页)
“腐败”这风险不大但是产出极高的“生意”在当时官场野蛮生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腐败的滋生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直至所有人都习以为常时,方才没人再敢站出来调查这些。 曾经曹cao试图做过,可结果却得罪了不少权贵,差点丢了性命。 这也就导致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对这种贪赃枉法之事,尤为严苛。 此时此刻,这件事情落在了弘农王刘辩的身上。 而弘农王刘辩那边的清算也正式开始。 先是从太库令那里开始。 一家老小有犯罪者皆被押入大理市牢中看押,跟着一个两个的官员也相继被抓了进去。, 整个朝堂在没几日间的功夫便少了足足三分之一的官员。 作为百官领导者之一的司徒王允,太尉黄琬等人。 此刻也是心思复杂,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置眼前的情况,尤其是司徒王允和这些人大部分关系还比较密切。 不救吧,被人说见利忘义。 救吧,却又怕被牵连进去。 他们心底里面是觉得这些人虽有罪,但却好歹是朝中重臣,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被抓了,被杀了,实在是说不过去。 然而在想到弘农王刘辩那里的时候,尤其是那些铁证如山的罪证时,他们也的的确确是犯了法的,实在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徇私枉法不成。 想到这里王允越发头疼起来。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小贪怡情,大贪没命啊! 这些官员平日里不见收敛,殊不知此刻正落了报应。想来他们也没有想过,西凉军入城时他们还沾沾自喜,终于不再有人调查他们贪赃枉法的事情,然而却却没想到此时此刻正在调查他们贪赃枉法的弘农王背后给撑给撑腰的恰恰就是西凉军。 弘农王调查此案的第二天,左庶长一家除左庶长一人被杀之外,全家被流放。 第三日,某位御史,因贪污重大,同样被流放。 紧跟着,一而再再而三的官员被处罚。 终于朝中一众老臣终于还是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这一次,他们直接上书给了陛下。 也就是毫无实权的刘协。 那个刘协在目睹了一封封的上书,一封封的奏折之后,最终选择去与董卓据理力争。 董卓只当刘协又开始盘算着去陷害弘农王了。 毕竟之前就有过,一些暗中派去的杀手去刺杀弘农王。 虽然这件事情最终因为没有抓到证人,而导致成了一个悬案。 但董卓心中已认定,在弘农王从运城返回洛阳的途中,刺杀幕后的主谋正是刘协。 眼下刘协主动为那些被抄家被处刑的贪官辩护,显然是另有所图,说不得这些贪官背后的主人就是刘协。 董卓想到这里更加的不屑,身为君王纵容属下贪利。 纵使是非常时期,也因不当为之。可见刘协也不过如此,董卓越发觉得自己当初看错了这个孩子。 刘协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城府远远超出了董卓的想象,他无法想象,当年他第一眼看见是解决这睿智机敏,伶俐的孩子,此时此刻仅仅不到一年的光景便已经成就了变成了一个身怀城府,阴谋诡策之人。 这种变化超出了董卓的想象。 尤其是刘协为了拉拢势力,竟然完全忽略那些贪官的所作所为。 当真是不折手段啊。 可事情真的如此嘛? 显然不会...... 甚至连弘农王刘辩,也不敢轻易往下定论。 即使这件事真正的幕后cao手实则是自己。 此时此刻,在廷尉那里,弘农王刘辩那边的审讯依旧在日夜不歇的进行着。 然而这次的审讯当中,弘农王刘辩却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在面对这朝中文武大臣,各个比自己官职要很多的要员时...... 大理寺,也就是所谓廷尉这里,上下官员皆是不敢出手。生怕这些官员一旦翻身,势必会伺机报复他们。 然而让朱棣意外的是...... 一个小吏不仅不惧怕这些官员。 而且审讯的手法极其严苛,各种刑罚也是层出不穷。 所以在这个小吏的酷刑之下,自然而然使得审讯的进程异常的顺利并且迅速。 在得知这位小吏名满宠,字伯宁。 弘农王刘辩合不拢嘴了笑了。 杨修,钟毓等人从审讯开始就一直给弘农王打着下手。 已然一副弘农王私臣的姿态。 对此,董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眼下需要借助弘农王刘辩来削弱刘协收拢起来的那些势力。 所以,也不多说什么。 更何况其中还有自己的密探在.....再加上杨修和钟毓不过是两个少年郎,太学院的学子,想来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此刻,见弘农王刘辩得知眼前这小吏的身份之后。 大笑不止。 众人不知何故,却见弘农王刘辩大手一挥,让这个叫满宠的小吏全权负责审讯事项。 并言明: “他的命令就是本王的命令,谁若是敢不遵从,那就是与本王作对......” 就这样,一个手段狠辣的小吏,以极其难以想象的手段开始替弘农王刘辩开始了审讯。 很多年后,世人在回忆起来这个小吏的时候。 ‘满宠’这个名字,成为了整个朝堂之上,但凡官员,都人人谈之色变的存在。 满宠作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 要知道,当得起“酷吏”二字的官员,一般都没能落得个好下场。 虽然以严刑峻法著称,而且是曹魏阵营中把酷吏风头尽抢的人物,但满宠并未有一日失势,不仅因为严苛执法得到曹cao的赏识,更是化身刚毅悍将镇守曹魏南境抵御东吴,“及镇淮南,吴人惮之”。从令功勋贵胄瑟瑟发抖的酷吏,再到抗击东吴第一人。 而这一切从他少年为官时,便已经有所见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