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西北风情  (第3/3页)
张地站直了身子。    马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摸着一台真空包装机:“这……这铁疙瘩真能把咱的馓子运到福建去?”    “不仅能运到福建,还能放半年不坏!”技术员小张骄傲地解释,“这是兰州大学最新研发的保鲜技术!”    参观完工厂,队伍又来到隔壁的研发中心。    这里更像一个传统厨房,灶台上炖着羊rou,案板上摆着各色面团。    五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都是各村公认的烹饪高手……    正在指导几个年轻人记录配方。    “这是我们‘西北风情’的核心竞争力。”苏宁向领导们介绍,“把传统配方标准化、科学化,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能批量生产。”    林副主任尝了一口刚出锅的羊rou臊子,眼睛一亮:“就是这个味!比我在厦门吃的任何一家西北馆子都正宗!”    正说着,一个技术员兴冲冲地跑进来:“成功了!真空包装的臊子面保质期测试通过180天了!”    研发中心瞬间沸腾了。    马奶奶抹着眼泪,拉住技术员小张的手:“娃啊,你们这是把咱老祖宗的手艺发扬光大了!”    小张不好意思地挠头:“马奶奶,是你们的配方好。我们只是用科学方法让它走得更远……”    当天晚上,县政府摆了一场隆重的庆功宴。    酒过三巡,杨县长拍着苏宁的肩膀:“小苏啊!西安的旗舰店准备得怎么样了?”    “装修已经完成,人员培训下周结束。”苏宁汇报,“计划下个月1号开业,正好赶上国庆。”    “好!”杨县长红光满面,“到时候我带县里班子去给你站台!”    角落里,马喊水和李大有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看见没?那小子现在风光了!”李大有酸溜溜地说,“听说光政府投的钱就二百万!”    马喊水阴沉着脸:“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猫腻?一个砖窑老板,突然搞起大公司……”    “要不……写举报信?”李大有压低声音,“就说他侵吞扶贫资金!”    两人正嘀咕着,没注意水花从身后经过。    她手中的托盘微微一颤,茶水差点洒出来。    宴会结束后,苏宁和水花回到临时宿舍……    工厂旁的一间小平房。    水花关上门,立刻把听到的话告诉了苏宁。    “别担心。”苏宁安慰她,“咱们账目清清楚楚,经得起查。”    水花咬着嘴唇:“宁哥,我总觉得……事情太顺了。马叔他们不会真使绊子吧?”    苏宁正要回答,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满身酒气的马得福。    “得福哥?这么晚了……”水花惊讶地问。    马得福径直走进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苏宁,有人要整你。”    原来,马得福在宴会上注意到父亲和李大有的异常,故意装醉偷听,得知他们准备联合几个村干部写举报信。    “信已经写好了,明天就寄给纪委。”马得福揉着太阳xue,“说你虚报投资、克扣农户、挪用公款……”    水花脸色煞白:“他们怎么能这样?我们明明……”    “谢谢你来报信。”苏宁镇定地给马得福倒了杯茶,“不过清者自清,让他们查去吧。”    马得福猛地抬头:“你傻啊?现在正是公司起步的关键时期,一纸举报信就能让银行断贷、客户撤单!”    三人沉默良久。    最终,水花轻声说:“宁哥,咱们把账本公开吧。让全村人都看看,每一分钱花在哪了。”    “也好!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第二天一早,村委会门口贴出了“西北风情”的详细账目——收入、支出、分红方案,一目了然。    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不少人为苏宁打抱不平。    “瞧瞧人家苏家娃,带着大伙儿致富,还有人眼红!”    “就是!我闺女在美食厂上班,一个月挣八十呢!”    “马主任这次过分了……”    舆论压力下,马喊水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    但他私下对李大有说:“等着瞧,那小子肯定有问题!”    ……    一个月后,西安钟楼旁的“西北风情”总店张灯结彩,盛大开业。    杨县长亲自剪彩,各路媒体争相报道。    店门口,狗娃现场表演馓子制作技艺,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    “各位来宾,请品尝正宗的西海固风味!”苏宁身着民族服饰,向顾客介绍。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尝了口油香馓子,眼睛一亮:“美得很!比我在兰州吃的还正宗!”    后排的水花听到这句评价,眼泪夺眶而出。    她想起小时候,为了吃一口馓子,要等到过年;想起父亲为了换酒钱,差点把她嫁给安永富;想起那个第一次吃苏宁带来的馓子时,那种幸福的眩晕感……    “怎么了?”苏宁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    水花摇摇头,擦掉眼泪:“就是……太高兴了。”    当天营业额突破五千元,创下这条街餐饮店的开业纪录。    当晚的庆功宴上,林副主任宣布了更激动人心的消息:厦门、福州两家分店将于下月同步开业!    “我们要让西北风味吹遍东南沿海!”林副主任举杯高呼。    宴会结束后,水花在整理账目时,发现保险柜深处有一张汇款单——金额五万元,收款方是“福建山海经贸易公司”,备注栏写着“设备款”。    她皱起眉头,不记得公司采购过这么大批设备。    “宁哥,这个……”她拿着汇款单找到正在收拾行李的苏宁。    苏宁脸上的表情却是没有任何的不自然:“哦,那是...是林叔介绍的设备供应商。我忘了记在公账上,回头补上。”    水花将信将疑,但看着苏宁疲惫的面容,没再追问。    十天后,厦门中山路的“西北风情”分店进入最后装修阶段。    苏宁和水花站在店门口,望着不远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水花第一次见到大海,咸湿的海风让她有些不适应。    “我们会成功吗?”水花轻声问,手里紧攥着那张汇款单的复印件。    苏宁望着海天交接处,目光深远:“其实我们已经成功了。”    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雪白的泡沫。    更远处,一艘巨轮正缓缓驶离港口,向着更广阔的海洋前进。    1992年的中国南方,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    而在西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一粒种子已经破土而出,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