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通水通电 (第3/3页)
,非要见血是不是?” “马主任!”李大有红着眼睛,“您给评评理!麦苗刚抽穗就涨价,这不是要人命吗?” 马得福看着父亲左右为难的样子,突然做了个决定。 他悄悄来到供水站办公室,抓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那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 “喂,扶贫办吗?我找苏宁。“ 半小时后,一辆吉普车卷着尘土驶入金滩村。 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一双锃亮的皮鞋,然后是笔挺的西裤。 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看着这个与黄土地格格不入的年轻人。 “苏宁?”马得福有些不确定地喊道。 三年不见,苏宁的变化大得惊人。 他摘下墨镜,露出熟悉的笑容:“得福,好久不见。” 两人握手的一刻,马得福感觉到对方掌心的茧子…… 这个西装革履的扶贫办副主任,并没有养尊处优。 “听说你们缺水缺电?”苏宁直奔主题。 “电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水站不愿意供水。” “水花餐饮可以拿出一笔钱替你们结清往年的欠款。”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人群中掀起轩然大波。 李大有第一个跳出来:“你有什么条件?” 苏宁笑了笑,“算是回馈乡里。” 他转向马得福,“不过确实有个条件——村里得组织劳务队,去我们在银川的食品厂工作。” 马得福还没回答,马喊水先冷笑起来:“哼!黄鼠狼给鸡拜年。你苏大少爷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爹!”马得福拽了拽父亲的袖子。 苏宁不以为忤:“喊水叔,您还记得七九年大旱吗?全村人轮流守一口井,每家每天只给半桶水。” 马喊水愣住了。 那场持续了八个月的旱灾,是涌泉村人共同的伤痛。 “我记得您把我爹骂得狗血淋头,说他砖窑浪费水。”苏宁继续道,“可您不知道,那口井就是他用卖砖的钱打的。” 马喊水的表情变了。 他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向人群外围。 当晚的村民大会上,苏宁用投影仪展示了水花餐饮的扶贫计划:深井工程、光伏电站、劳务输出…… 每一项都配有详细的图纸和数据。 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那些困扰多年的问题,竟能这样一一解决。 “食品厂包吃住,月薪一百二,熟练工能到两百。”苏宁的话引起一阵sao动,“愿意去的,明天到村委会报名。” 散会后,马得福送苏宁去村口。 月色如水,两个曾经的对手并肩而行,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 “为什么帮我们?”马得福终于问出心中的疑惑。 苏宁停下脚步:“我也是涌泉村的一员。” 马得福一怔。 脑海里不由得想起1989年的夏天,十几个热血青年在毕业季的国旗下宣誓:“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马得福,我也想帮助西海固攻坚脱贫。“苏宁轻声说,“只是换了个方式实现而已。” 吉普车远去后,马得福在村口的大石头上坐了很久。 远处,金滩村第一次亮起了电灯,像荒漠中突然绽放的星火。 与此同时,学校宿舍里,麦苗正对着一盏崭新的台灯发呆。 灯是马得宝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此刻映照着她手中的两份文件——福建制衣厂的招工聘书,和水花餐饮的招工简章。 “想好了吗?”白老师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碗面条。 麦苗咬着嘴唇:“爸,我……” “不管你选什么,爸都支持你。”白老师把面放在桌上,“能进入水花食品厂确实很好,但外面的世界……也确实很精彩。” 麦苗望向窗外。 月光下,马得宝正在cao场上练习广播体cao…… 那是他为通过食品厂体检做的准备,动作笨拙又认真。 第二天清晨,马得福被一阵喧闹声吵醒。 他揉着眼睛走出村委会,看见李大有带着几个村民围在公告栏前。 “出什么事了?”他挤进去问。 李大有指着新贴的通知,结结巴巴地说:“这、这……” 公告栏上贴着两份文件:一是县里劳务输出的名单,马得宝、水旺、尕娃等二十个年轻人赫然在列;二是水花餐饮的招工启事,专门面向妇女,麦苗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马得福正惊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他回头,看见父亲提着行李走来。 “爹?您这是……” “得宝确实应该出去见见世面了。” 马得福鼻子一酸。 父亲今年五十三了,腰还不好,自然是不舍得得宝出去打工…… “哭啥?”马喊水拍了拍儿子肩膀,“你弟弟能出去见世面可是大好事。” 太阳完全升起时,金滩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终于成功通电了。 随着电闸合上,村委会的灯泡亮了起来,紧接着是学校、卫生所、各家各户…… 马得福站在变压器旁,看着欢呼的人群,突然眼前一黑。 多日积累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他靠着水泥杆缓缓滑坐在地,手中还攥着未完成的《金滩村三年发展规划》。 在陷入沉睡前的最后一刻,他仿佛看到远处的山梁上,一排排树苗正在抽枝发芽。 而在更远的地方,一列火车正鸣笛启程,载着弟弟得宝和村里的年轻人,驶向未知的远方。 1993年,玉泉营的风依然裹挟着沙粒,但已经有人开始种植希望。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