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新的方向 (第1/2页)
2003年西安土地拍卖会现场,李水花轻叩桌面的手指突然停住。 当竞价牌举起“18.7亿”时,全场寂静…… 这个来自西北本地的房企,竟要与万科正面较量。 而且还是以贫困着称的宁夏企业,但是在场的房地产巨头都是很平静。 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很多次,水花地产可以说是西北的明星企业。 “我们暂时放弃住宅用地。”李水花在众人错愕中起身,激光笔指向沙盘另一侧,“水花地产要打造的是这个——西北首个城市综合体。” 大屏幕亮起三维动画:玻璃幕墙的购物中心环绕音乐喷泉,写字楼群间架设空中连廊,甚至还有座仿西夏王陵造型的文旅小镇。 住建局领导扶了扶眼镜:“李总,这规划……” “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她示意助手分发文件,“这是与万达商业规划院的合作协议,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技术支持函。” “李总,我们怕西北地区无法消化商业综合体。” “领导多虑了!西安可是华夏的千年古都,自然能够同时承载历史和商业文化。” “……” 三个月后,“西安赛上江南广场”工地日夜轰鸣。 麦苗设计的“商业旗舰店优先入驻住宅预售反哺”模式创造奇迹:住宅开盘当日回款15亿,而沃尔玛、星巴克等品牌的保证金已覆盖30%建设成本。 “李总,银川、兰州银行主动找上门了。”财务总监捧着授信协议难掩兴奋,“都说要给‘西北之光’最优惠利率!” 李水花却在看另一份文件——马得宝从银川发来的《工程质量飞鹰计划》。 这个曾经在西海固是双孢菇种植高手的男人,如今带着120人的质检团队穿梭在全国工地,每周突击检查混凝土配比、钢筋型号。 他研发的“二维码溯源系统”,让每根管道都能查到生产批次。 2004年春天,银川“西夏公馆”工地迎来特殊访客。 自治区建设厅厅长蹲在样板间,用硬币敲击瓷砖接缝:“好!全瓷通铺,空鼓率零!” 转身对媒体宣布,“这才是西北房企该有的品质!” 当晚庆功宴上,马得宝却闷头扒拉米饭。 李水花敲敲他酒杯:“我们的功臣怎么没精打采?” “水花姐,”他掏出一沓照片,“成都项目有三处线管没做防腐处理,我已经要求全部返工……但工期可能要延后两周。” 李水花将照片传给高管们:“都看看!正是这种较真,才让水花项目比周边贵20%还有人抢。” 她当场宣布,“从今天起,马得宝兼任集团首席质量官,有权叫停全国任何项目!” “啪啪啪……” “马总,恭喜!恭喜。” 资本市场的橄榄枝纷至沓来。 国开行50亿授信到位那天,李水花却在与苏宁视频通话。 屏幕里的丈夫背景是国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会议室:“记住三点:一不碰民间借贷,二不拿地王,三保持现金流覆盖短期债务两倍以上。” “知道啦!苏主任!”她笑着展示财务报表,“我们住宅去化周期68天,比行业平均快一个月。” “你心里有数就行!如今确实是房地产的黄金期,但是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水花集团绝对不能带病发展。” “明白。” 随着“金驼计划”的启动,数百名西北籍精英返乡。 麦苗从上海挖来的设计总监王磊,站在兰州黄河边激动不已:“终于能用我的专业建设家乡了!” 他设计的“黄河印象”系列楼盘,将羊皮筏子、水车等元素融入外立面,成为网红打卡地。 2005年仲夏,水花地产全国战略发布会震撼业界。 大屏幕地图上,28个城市的项目如星辰闪耀:西安文旅城、成都“熊猫小镇”、青岛“海洋传奇”…… 最引人注目的是“轻资产运营”板块…… 已开业的7座水花赛上江南广场全部实现盈利,平均租金回报率达8%。 “记住!我们不做野蛮人。”李水花面对央视镜头从容自信,“水花的快速扩张,靠的是产品力、资金效率和对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 “是!李总。” “另外质量问题是重中之重!马总在这一块必须要慎重。” “是!李总,我绝对不会让水花地产出现质量问题。” “还有采购部的同事们,钱是永远赚不完的,谁要是做出以次充好的事情,别怪我李水花不讲情面,送你们去监狱里唱铁窗泪。” “……” 发布会后,银川总部顶楼的战略研究室灯火通明。 李水花与核心团队分析着卫星地图:“京城这块工业遗址地,改造风险太大……倒是天津滨海新区,政策红利明显。” “不行!天津比较特殊,水花地产绝对不进入天津。”然而坐在角落里的苏宁却是直接阻止了李水花。 “为什么?” “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照做就行,记得在地块高点抛售就行了。” 就在此时,麦苗突然推门而入:“李总,万科王石董事长秘书来电,想约您下周三交流轻资产运营经验!” 众人欢呼中,马得宝悄悄检查着明天飞往沈阳的机票…… 那里新落成的“雪乡文化村”即将验收。 窗外,贺兰山轮廓在暮色中巍峨耸立,如同企业稳健发展的最好见证。 2006年元旦,水花集团年度盛典在自家水花广场举行。 当李水花宣布年销售额突破280亿、净利率保持18%时,台下西北银行的代表们集体起立鼓掌。 大屏幕切换实时画面:西安赛上江南广场里人流如织,银川住宅区灯火温馨,青岛工地上塔吊如林…… 庆功宴上,李水花将“年度之星”奖杯颁给马得宝。 这个曾经的农村青年,如今管理着800人的质检团队,经手项目合格率100%。他腼腆地说:“其实最该感谢苏老师,是他教我用大数据分析质量隐患……” 角落里,刚从京城回来的苏宁微笑举杯。 他公文包里,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