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长大 (第1/3页)
第十一章长大 二蛋的书念到初一,初一不能在自家村念了,二蛋到了乡中心的大学校,二蛋本姓王,王家村的大部分人家都姓王。本村人叫“二蛋”叫惯了,几乎都忘了他前面还有个“王”字,可到了大学校,一群小混蛋却把那个“二”字直接改成了一个“八”字,只要一看见二蛋,便在他的身后“王八蛋”“王八蛋”地乱喊乱叫,一边喊叫还一边拍着手又笑又跳,那撒泼的叫声很快便会形成一浪高过一浪恶作剧式的富有节奏的呐喊声,其他孩子不明就里,却会觉得好玩,便也会有意无意加入其中,原本跟在二蛋身后的几个人的小队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酵,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群孩子在为他们的“新领袖”而欢呼呢,可惜他们所簇拥的“新领袖”却并不是神采飞扬的王,而是垂头丧气的二蛋。虽然大多数孩子也许并无恶意,可二蛋还是很气恼,很想跟他们打一架吧又怕寡不敌众,心里觉得很窝火。这只能怨二蛋爹娘给孩子起名起得也太粗糙了,可这在王家村也并非特例,农村人给孩起名起得马虎,猪啊狗啊地乱叫一通,只要能叫应便得了,哪里管那么多。甚至还有人认为,孩子的名字越丑越好养活,正所谓的“胡叫乱叫,阎王爷不知道。”这可是老人传下来的话,必定错不了。既然还有这么一说,孩子们的名字越发叫得随意起来,王家村有户人家养下个大胖小子,接生的医生说足有八斤,回家后遂得名:王八斤。二蛋的名字还不算难听的,他们村还有一个孩子名叫:王狗剩,你说这个名字要有多寒碜!还有其它的名呢,诸如:黑蛋,屁子,丑子,傻子,破罐子,二愣子,丑怪,黑妮,不喜等等。这些名字听上去真是别扭极了,但在乡间,由那些cao着一口纯粹又浓重的本地方言的老百姓的口中喊出来却别有另一番韵味,那喊叫声中似乎夹杂着很大的喜欢而又亲昵的成份,不仅不难听,反而觉得又顺口又亲切的。所以在王家村,这些名字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困挠,可到了大地方,口语一变,叫名字的人一变,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名字本身就自带了很大的羞辱自己的成份。 有一次回家二蛋就把这件事告给了东来,东来听了义愤填膺,就跑去给二蛋报仇去了,报仇的结果是:东来和二蛋跟挑头的那帮浑小子打在了一起,双方都有所负伤。学校参予处理,处理意见还没下来,二蛋也拿着个书包跑回家,说什么也不愿去念书了。 二蛋爹娘眼看着二蛋也不是个念书的料,得,由他吧,识几个字也就得了,不念就不念罢,王家村不念书的孩子多了去了,也不差他们二蛋一个。 东来就得了势,二蛋回来后,他屁股后面就像挂了个小跟班,有时俩人大早上山去,一天也没个人影,别说天不黑不回来,就是天黑了一晚上不回来,也是常有的事。 东来十六岁那年,两个孩子已蜕变成了两个大小伙。有一次他们在山上砍柴,东来一不小心一砍刀砍到了自己的脚上,二蛋已经长大了,他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在东来受伤时把他一个人独自扔下,这一次他费尽千辛万苦总算把东来从那高高的大山上背了下来。从那以后,这哥俩的感情却是益发地深厚了起来。 再说小燕,小燕的父亲是个瘸子,因为腿脚有残疾,眼看着过了说媳妇的年纪,母亲急了,托人从四川给说了一个个子极低,脸又黑,长得丑,住在山上的家境又很贫寒的的一个女子。小燕爹见了却还看不上人家呢,无奈自己年纪又长,又有残疾,又身无一技之长,便在母亲的主持下成了婚。婚后才发现,别看小燕娘样貌不怎么样,干活却是一把好手,又能吃苦,上山下地,缝补浆洗,样样能行,竟不输村上其他好强的人。岁月流逝,小燕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小燕爹腿脚不方便,上不去山,打不来柴。跟不上牛,犁不了地。这些重体力活竟全被她一个人承担了下来。她一连串给小燕爹养了三个女儿,小燕是家里的老大,小燕还有两个meimei,依次叫:二燕,三燕。王家村地处偏僻,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她本人也并不识字,可是她心劲却最强,偏要供小燕念出个名堂来,这也就是小燕是这个村上唯一一个念完初中的人的主要原因。 但小燕姐仨每年开学时的学费却也颇使她为难,家里虽然有男人却出不了大力,眼看着放牛,打柴,犁地等几样重体力活她全担了下来,每天勤扒苦作,日子也还是赶不到人前头去。开学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去报名了,她的三个小心肝却还在那里等学费,别人家有力气,粮食多,着了急可以卖粮。可她家力气弱,干活的人又少,粮食收得不多,一年下来也就刚够吃,哪有什么多余的粮食拿去卖。小燕娘一有农闲便上山采药,积攒多了背到乡上药店去卖,可换来的那点钱也勉强支撑个家用而己,有时候连吃盐的钱也成问题,是王家村最穷的一户人家。日子过得这么苦,可是这苦日子却还是要继续捱下去的,她便四处借,村上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借遍了,她再也张不开口,怎么办?迫不得己她便出门去偷,月朗星稀的夜晚,她独自一人,或在东家树上偷几把花椒,或在西家树上偷一些核桃。王家村每一户人家都知道小燕娘是个贼,却没有一个人去揭穿或者去怪责她,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体谅着。大人们都不开口,反而还极尽全力地替小燕娘遮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