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 三国 (第1/2页)
三国雄儿传国破山河在22三国对于这些司马家留下来的老臣、重臣,年轻的晋国皇帝未必没有提防之心,否则也不会因为一些流言就选择要先下手为强,铲除坐镇东南的大将石苞势力。 同样的,对于权势比肩帝系的司马孚一系,司马炎未必没有想法,只是要用其长,隐忍不发罢了。 巩固皇权,抑制诸如宗室、功臣等将会掣肘、威胁皇权的朝野力量,历来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司马炎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比孙皓更加隐忍,至少在表面上表现出了尊重原有的政治格局的态度,维护功臣与宗室的既得利益。 见下面的人不敢说话,此时无外人在场,年轻晋国皇帝也露出了面具下一点真面容,殊少顾忌的冷冷一笑。 “比起某些人,终归是得自己人,才能够用心尽力的。” 殿前雪花纷飞,听了皇帝自言自语的话,离得最近的近侍额头却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不知皇帝说的“某些人”是指的谁,“自己人”又是指的谁。 但在边境督将守臣的人事上,近年来的确是有了一些变动,比如尚书左仆射羊祜外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还有扶风王司马亮,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镇关中;以及补缺石苞、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的汝阴王司马骏。 不管皇帝说的是谁,宗室、功臣这两股势力都是他一个小小近侍得罪不得的,从刚才的语境里面推断,那个“某些人”是某些功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近侍一时只觉口干舌燥。 作为个一开始缺少政治基础的皇帝,司马炎继位之初面临着功臣、宗室两股既成的政治势力。 因此在这几年里,作为一个弱势的皇帝,司马炎基本上采取垂拱无为的政治姿态,沿用司马昭遗留的政治班底,对朝中诸位重臣的意见从善如流,更多地是在朝廷的政治中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决策者。 近侍也习惯了平日里皇帝温文尔雅、宽容仁厚的作风,没想到今日里稀疏平常的一句话惹出这般是非,年轻皇帝竟说出了与平日言行大不同的其他话语言。 好在其他人都隔得有点距离,暂时不怕消息走漏,但近侍官也绝不能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最好是不说一句话,眼珠转动一下后赶紧转换话题。 “陛下,还有一封大朝会的奏疏,是否要现下拿来看?” 近侍官说的是元日的大朝会,它不同于寻常普通朝会,而是在元日召开的重要朝廷会议,参与人数众多且影响广泛,对于整个刚刚完成改朝换代的晋国政治秩序而言,有着重大的行政意义。 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各诸侯王、各州郡奉使上计的计吏、各藩属国、边境胡人部落的使者等等,到时候都会参加。 而且元日朝会将会分为晨贺、昼会两个部分,参与人数一般都超过万人,在元会过程中进行的委贽、上寿、宴飨、歌舞、上计吏敕戒等一系列仪式,都具有确认朝廷君臣秩序、展现中央对于地方的权威、构筑四方来朝的政治图景等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中对年轻晋国皇帝司马炎来说,尤其是以象征着国家礼仪秩序的建立与君臣关系的明确最为重要。 毫无疑问,这样一场大朝会,参与人数如此之多,议程如此密集,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每一年都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 司马炎很是重视,当即说道:“元日朝会的事情不得疏忽,快去拿来,最近有关元会的奏疏,都必须第一时间拿来!” “臣记下了。” “即刻去。” “唯!”近侍官员应了,匆匆往外去了。 雪仍在下,宦官们扫开的甬道又被铺上一层白色,这位年轻的晋国皇帝的眼神渐渐抬高,看着绵延的殿顶,似乎能看到殿顶外无尽的山川。 在他即将子承父业,接手司马家的巨大政治遗产时,他见到了父亲司马昭的最后一面,那个时候,他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但也有一些莫名的期待。 父亲司马昭不管在外人的心中是如何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但在司马炎的眼中,他是一名成熟稳健且具有长远目光的政治家,是为司马家遮风挡雨的大树。 在权力交替的当口上,他满心期待,以为自家父亲司马昭会跟缺少政治履历的自己吐露心声,交流日后治国理政的奥秘箴言。 结果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让自己愣在当场,想了好久,都没有想明白。 他说,治国之道,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九个字里面,做好这九个字,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天下也将平定下来。 在外人眼里,身为篡夺者的司马家父子应该是一肚子阴谋诡计,不断的在算计他人,算计国家乃至算计自己人,可临到最终却是儒家一句稀松平常的场面话。 司马炎一开始没有搞懂即将撒手人寰的父亲的意思,但他也不能够表现出自己不懂或者不堪大任的一言一行,而是恭敬的点头称是,默默把这句话给记了下来,刻入了心底。 现下,他已经初步摸索到自家父亲临终前的意思了。 他希望自己克己复礼,团结宗亲和功臣团体力量,平衡朝野各方势力,把刚刚建立起来晋国稳固好,凭借巨大优势的国力励精图治,然后再去削平天下,剪灭吴、蜀二寇,完成天下一统的帝国夙愿。 所以,他即位之后,格外的谦逊宽厚隐忍,哪怕继承了大半个天下,也没有像东吴孙皓那样初步稳固皇位之后就肆意妄为、随性行事。 他处于宗室、功臣两股既成势力之间,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与这些拥护司马家的既得利益者共享天下的权力和财富。 但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自己绝不可能永远只一个做帝国政治中的平衡者,自己要做的是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天子,是天下间具有绝对权威的裁决者。 身边人已匆匆离去,孤身一人站在宫殿上方的司马炎仍在看着雪花,过了良久,他嘴唇轻轻抖动着,“天下,这是司马家的天下,朕的天下!” ··· “今国中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jianian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某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诸君之任也!” 蜀汉的朝堂内,核心圈子的成员包括尚书令樊建、秘书令郤正、侍中霍弋、镇军大将军柳隐、中监军刘遐、镇北将军姜绍等人齐聚,就在殿前商讨起北伐中原的各项事宜。 恢复积蓄国力,然后整军北伐中原,是宰臣姜维重新出山执政的鲜明特征,这也是其他朝廷重臣心知肚明,这三年来,蜀汉国中所做的,还未做成的,都是围绕这一件大事来展开的。 只是事到临头,仍然有人提出了质疑。 当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三年后的蜀汉朝廷又与三年前乱后初定的蜀汉朝廷不同,反对北伐的朝廷重臣不敢随意质疑北伐的正确性,而是提出了此时是否是北伐中原的合适时机。 毕竟这几年间,司马炎即位之后没有什么倒行逆施之举,中原地区也没有类似淮南三叛之类的大规模起事动乱,整个晋国给人一个总体感觉就是平稳向上的趋势,丝毫没有因为曹魏禅让而引发什么重大政治事件。 这个时候去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有获胜的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