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19 捷报 (第2/2页)
经验之后,再开始正式修筑铁路。这么一来,既能稍微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也能避免前期消耗过多钢铁影响到军工那边。” “这样也行?”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有点惊讶地问道。 刘伟超一听便笑了:“只要你一个车厢不要运太重的东西,就不一定要铁轨来承压。另外,到底行不行,你去试试不就知道了?空口说得再多,也不如实践中出真知啊!” 崇祯皇帝听得很是兴奋,点点头说道:“朕今日听了不少有意思的言辞,感觉很有意思,就比如这个实践中出真知,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个意思!这些话,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么?” “……”刘伟超一听,稍微无语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道,“你看我才多大,我怎么可能说得出那么多的名句。这些名句,都是名人所说,就类似你们那个时候对圣人之言的熟悉一样。” “真得么?”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那能不能给朕一些有关的书籍,就类似朕这个时代的四书五经?” “……”刘伟超一听,顿时傻眼。 崇祯皇帝这意思,是要xxx语录、笑嘻嘻理论这种么?给他看的话,真好么? 想了下,他最终还是拒绝道:“这倒也没有,个别内容适合你,我都随口和你说了。如果还有什么适合的,我想起来也会和你说的。” “哦!”崇祯皇帝听了,略微有点失望。 挂断了电话之后,崇祯皇帝又回味了下刘伟超的话,然后提起御笔在宣旨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至少在他看来,是关键的几个词。 “亲力亲为” “制度” “批评与自我批评” “实践出真知” 写完之后,他就看着这几个字出神。 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他被外面传来的动静给唤回了神。 “捷报,大捷……” 一听这个消息,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意外,很是惊喜地抬头看向殿门处。 就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拿着一份奏章,欢天喜地地进入了大殿。 “万岁爷,大捷啊!”王承恩一边往崇祯皇帝这边小跑着,一边喜开颜笑地说道,“白杆军重创流贼,白杆军重创流贼了啊!” “哦?”崇祯皇帝一听,大喜过望,连忙伸手道,“拿来,快快呈过来!” 真得,他是太久没有听到报捷的消息了。如今,更是对他忠心的白杆军传来的捷报,自然就更是欣喜。 如果是左良玉那一类人传来捷报的话,他肯定不会这么高兴! 王承恩很快到了崇祯皇帝近前,呈上了两份奏章,是一起快马送到京师的。一份是秦良玉的奏报,另外一份是卫辉知府黄澍的奏报。 崇祯皇帝一目十行地先看了一遍,然后又仔细地重新看了一遍,随后便哈哈大笑起来。任何人都能看出,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情非常好! 边上的王承恩见了,便立刻带着笑意恭维道:“白杆军真是不负万岁爷的栽培,没有枉付那么多的新式盔甲,建功了!” 他的这个话,真得挠到了崇祯皇帝的痒处。 新式盔甲是他发明出来的,至少在这个世界,这就是他的成果,从炼钢到盔甲出炉,一条龙全是他指挥的。 而秦良玉在奏章中重点强调了,此次能获得大捷,大胜流贼精锐多亏了盔甲的功劳。 这就让崇祯皇帝看到,以后勇卫营和京营都装备了新式盔甲和军械之后,战力到底会有多大的提高! 换句话说,有这两支强军在手,那真得是大有可为了! 有这个胜利作为打底,崇祯皇帝的底气一下变得十足。 “来啊!”崇祯皇帝当即中气十足地吩咐道,“拟旨,朕要封秦良玉的爵位!” 一是秦良玉的这次大捷,是松锦之败后的胜利,他是非常需要这样一场胜利来重整军心士气; 第二个原因,是秦良玉的忠心,可以说,她是真正的对朝廷忠心。为大明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和其他臣子比起来,真得是非常可贵。 既然周遇吉、孙应元和黄得功都能封爵,那么秦良玉封爵,也是理所应当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伟超曾对他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道理,而他也太需要人手能帮他了。既然如此,把秦良玉封爵这个当作千金马古,说不定就能激发出大明朝涌现出更多的女将,或者其他方面有成就的女人,能助他中兴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