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撑伞春雨中 (第2/4页)
,事情到最后竟是两位公子谁也没有答应,算是让两位九层楼的大修士白白跑了一趟。不过两位大修士谁也没有恼怒,只是感到有些可惜。 至于名动京华,一夜作曲一十三,词曲为世人流传的五公子,虽负盛名但却如昙花一现,在那之后便彻底消失在了世人眼中,领了北境暗探,整日与黑暗为伍。 对顾南城来说,张麟燚那是在清楚不过了,就连他屁股上有道青色胎记都是知道的。 让顾南城觉得格外好玩的是,盛名之下皆是不得“自由”,六人无一人意外。其实六位公子都多少“受困”于镇北城。反到那个最小的公子,没什么事情,想读书时便去读书,想练剑时便去练剑,随性而为,无拘无束。前朝古物,价值连城的七尊古怪琉璃盏说送便送人,千金之骏马说杀便杀,此等行径与纨绔子弟何异。 虽然对于剑道一途,造诣颇高,但却没有一位剑道宗师对其青眼有加,像三四公子那般跑来收徒。关于求学之事,张麟轩更是选择了被儒家视为异端的琳琅书院,需知那书院山主的授业恩师是一位专门与儒教第二人唱反调,提出性恶之说的那位老者。 顾南城只以为其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而已,但听韩先生所讲骏马,琉璃盏之事的前因后果之后,以及听说他为一位卑贱女子仗剑之后,顾南城便多了几分兴致。打算找个机会偶然遇见一下,切磋切磋学问也好,随便聊聊天也行,总之给自己一个了解他的机会就是了。 但让这位妩媚公子比较难受的是,那小子已经三日未曾离开自己的院落了,自己无缘无故也不好过去不是,万般无奈下,只能跟着韩先生了,也不知道先生烦了没。 一旁以修士手段为孙玄调理身体气机的韩先生,好像听见了顾南城的心声一般,抬起头朝着这位公子笑着点点头,然后说道:“中州顾家子弟,这点心胸都没有?整日跟着我一个老朽作甚。” “先生,这不是学生有错在先,不好意思不是。” “有错道歉就是,还要我教你?夫子曾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此思之,那么错误地认知他人,说了些所谓恶语,后来幡然醒悟,想去改正,与人真诚地去表达歉意,难道不也一样是君子所为?小轩不是心胸狭隘之人,你顾南城也不是扭扭捏捏的二八少女,大大方方聊聊天,又能如何。” 顾南城拱手作揖,道:“晚辈受教。” 大大方方登门拜访就是了,至于对方如何做那是他的事情,自己总不能小家子气,与人道歉很难吗?最起码在他顾南城看来,一点不难,何况也不是什么大错。我辈读书人若是连一句对不起也说不出口,何来勇气修身治国,岂非要被他人笑死。 顾南城走后,老王爷问道:“先生以为此子如何?” “性子跳脱些,但其本身还是不错的,是一块治学的璞玉,但仍需打磨。他身上那些杂乱的气机牵引,像是有人故意为之,日后说不定会有些许意外。” 老王爷笑道:“哪里是问这个。” “那你要问什么?”韩先生疑惑道。 老王爷望着顾南城离去的身影,笑道:“秘密。” --------------------------------- 整整三日未曾踏出院门一步的张麟轩,此刻悠然地躺在一张良木所制的摇椅上,身边摆着一张圆木桌子,桌子上摆着各种时令瓜果,珍馐美味,还有一壶陈年老酒。 奇怪的是张麟轩并没有吃喝玩乐,就由其那样摆着,反到是嗑着瓜子,准确的是给别人嗑瓜子。 张麟轩身侧坐着一个认真研习书法,一身白色衣裙,身材微胖的圆脸姑娘,其中某处更是别具峰峦之美。 名叫李子的小姑娘一大清早便被张麟轩喊了过来,毕竟偌大院子如今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怪无聊的。至于大丫鬟求凰,在五哥,六哥外出的时候就一起跟着出去了,这都快三天没回来了。 本来花前月下的大好时机,又被五哥一声咳嗽打断了。 少年别提多郁闷了。 写字者,写志也。 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眼前这个看似傻乎乎的圆脸姑娘,落笔成书之时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法一途,在地处北国,历来被视为只会马上打仗的大旭,喜欢专研之人少之又少,颇有书法造诣之人不过双手之数。双手之中又有两指在我北境,一是眼前这个圆脸的可爱少女,另一个就是明州刺史的夫人,算是张麟轩的表姐,只不过两人见面的次数极少。 放眼天下,书法在位临东海的鲛人国颇受那人身鱼尾的女子无比追捧,男子则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在那文学之风可谓鼎盛的南国,则是每位文人墨客都必须所研习的一门功课,故而天下书法名家皆以南国居多。 反观那曾出过一位书圣的中州晋国,近十年来却是愈发的落寞,名家之数可谓稀有。 至于西方的佛国,已久不入世,少有消息。 儒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法一途本应是每位儒家门生都必学的一门功课,但却被一位儒家圣人的门下弟子评为“花拳绣腿,于世无用”。 此人便是中州晋国国师,早年曾求学于荀夫子门下,文章笔墨皆是当世一流,但不知是何原因却对书法二字极为反感。 谈及陈皓此人,争议颇多。本是一位正经意义上的儒家门生,可此人却又极为推崇法家学问,为推广法制,不惜放弃书院山主之位,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于晋国推行法治,短短十年光阴竟有将晋国变成大旭第二个之势。 人间大地,共七十二州,儒家曾有人提议将七十二州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大洲。一洲称之为一方,一方之地只允许有一个王朝存在,以便于儒家管理。这个看似有利于儒家发展的提议,却直接遭到了儒家四位圣人的拒绝。原因很简单,儒家是在为世人管理天下以谋求世间所有生灵的相对自由,于规矩之内可随心而为,而并非是为了统治人间,做那山上帝王。一洲即一方,一方有一国当然可以,但必须要是山下诸多王朝自行演变的结果,绝不可是文庙插手所至。 但由于一百年前一位王佐之才的横空出世,令那本该惨遭灭国的大旭重新焕发生机,军政民生的大力整改使得国力日渐强盛。再后来便是两位少年将军的马踏山河一举奠定了大旭一统北地之势。这二位少年便是如今坐镇北境三州的镇北王与南疆十六道的南安王。一统天地之北十三州,只剩下区区弹丸之地留给荒原部落自行放牧,封王就藩于北境的昔日少年更是打造了极为牢固的北境防线,以那座屹立千年的古老城关为依托,拒荒原于国门之外。所以这北地十三州便都是大旭萧氏的国土,故而有些人便以北洲代指大旭一国,暗中促成那五方之说。 近些年来,中州之地渐渐独属于晋,已有成为大旭第二之意,故此五洲之称也逐渐流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