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64章 占据大营 (第2/2页)
不敢造次,乖乖地按照命令排好队,有序地进入营中。 吴乡含笑凑了过来。 “上使大人果然深明收买人心之道啊,手段老辣佩服佩服,只是老夫有一事不解。” “这些个贱民,征调不易,上使大人何不化敌为己,再把他们征调为己用?反正他们在敌军手里也是役夫,为我们效力也是理所当然啊。” 项阳的神色转冷,看向吴乡。 吴乡的笑容僵在脸上,他能明显地感觉到项阳散发出的寒意。 “大,大人,老夫是不是说,说错了什么?” 项阳淡淡地道:“吴先生乃是当世大儒,则不闻仁者爱人的道理!在您的眼里,这些人只是生死毫不相关的贱民而已,但是在朝廷中,他们都是我大凉的百姓!” 吴乡万万没想到自己拍马屁竟然拍到了马腿上,而且对方把圣人道理压过来,更让自居于大儒的他尴尬万分,无从反驳。 “上使大人,说得极是!是吴某眼界小了,以后一定改正,多多体悟朝廷爱民之心。” 项阳也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他如何,再次冷冷地扫了他一眼之后,直接走开。 吴乡看着项阳的背影,自己则陷入了沉思。 刚刚自己面临的压力,让他突然意识到,他对“上使大人”身份的猜测可能有误。 人家的地位之高,说不定比他估计得更可怕呀! 而且,项阳的话更让他疑惑。 正因为是“当世大儒”,而且曾前往中原之地求学,所以吴乡比那些年轻热血的学子们更加明白“世间道理”。 所谓的“仁心”,只是圣人书上骗人的把戏罢了。古往今来,上至朝廷,下至大族世家,有哪个会真的以仁心待百姓的? 现在可是处于乱世啊!朝廷怎么会有这种“迂腐”之心呢?这样做,他们刚刚到手的大量粮食岂不是都分发于役夫手上? 而且这么多的役夫,可是无数劳力呀,朝廷大军难道不需要他们支持运送粮草? …… 孙月影略带厌恶地道:“我现在总算知道陛下为什么对于士族看不入眼了。那个吴乡表面上学识满腹,口中皆是圣贤道理,实际上就是小人一个,若是让这等人成为地方掌权官吏,百姓们永远没有翻身之日。” 项阳叹道:“想要夺取地盘容易,可是想要改变人心,何其不易也。我们也没有速成之法,只能一步一步来,靠着朝廷的决心,靠着自己的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影响天下人心。” “寒门士子,也是出身于贫苦百姓,对于民间疾苦了解更深,所以我才着力于提拔这个阶层的人才。” “只是,乱世之中,就算是皇帝,就算是朝廷也要向现实妥协作出让步,对于吴乡这样的人,该用还是得用,不过要时时敲打,让他们不敢造次!” 孙月影点了点头。 她严格来说并非军中之人,而是朝廷之人,更具体负责官员体系,对于陛下的说法感触也更深。 “陛下,您看那边好像有什么混乱呀?” 孙月影有些疑惑。 大凉精兵多跟随陛下日久,而且据她所知,朝廷练兵也会宣扬仁义之师的理念。哪怕是普通士卒,也不会刁难百姓,他们岂会跟役夫起什么冲突? 等项阳带着她走近,才发现是误会。 许多实实在在领到了粮食的役夫们,对于项阳的感动无以复加,有心想问清楚项阳的名讳。 一方面,他们还想当面给这位“好”大人叩个头,以最朴素的做法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意。 另一方面,若是有幸能回到家中,也想给“好大人”立生祠。 祭祀之事,多是纪念比较伟大的“故”人。不过民间也有立生祠的习俗。 许多以仁、义等闻名的人物,会赢得百姓的真心爱戴。他们无法以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激,所以就把这些人物与历史上已故的伟人相比。 哪怕对方还生活在世间,也立生祠,既能表达心意,又希望把他们的心意传达于上天,让上天庇佑。 项阳苦笑不已。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虽然理解大家的心情,可是被作为生祠的对象,心理上还是感觉怪怪的。 “好了,你们的好意我就心领了。你们如果真的感激,那就找几个懂得官话的,与本官说说心理话。” “某受朝廷所托南下,既是为了解救你们,也想了解地方人情,你们能助我立此大功,就算回报了,如何?” 听到“好大人”有事相询,役夫们反而露出兴奋的神色,赶紧选出几个有些见识,懂得官话的作为代表站了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