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七章 诉往事,江南科场变迁史 (第1/2页)
“呃呃…”我一时语塞,钱老说的没错,这也是无数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孩子们最不满却也最无奈的地方。 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没有人会觉得书院除了教书还应该干点儿别的,否则那就是离经叛道,胡搞瞎搞,主张这么做的人大概率是要遭万民唾弃的。 想来钱老会犹豫也是因为这个吧,毕竟他门下出身的状元进士不计其数,若是突然玩儿这么一手,除了外界的眼光,就连他自己怕都会因为这突然的改变而放弃了坚守一生的信念,成为离经叛道的典范,后世眼中的另类。读书人重名,有风骨,最怕出什么引人诟病的事情,若是名节受损,那可比杀了他们都难受呢! 但我是真觉得这是一条可行的法子,虽然看起来有些特立独行,可终究还是从生徒的角度出发,为的就是让这些我朝的花朵们能够茁壮成长,即使日后不能成才,好歹也不会成为只知读书,毫无自理能力的废人,甚至为祸乡里来的好吧?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让钱老先过了自己这一关。我看得出来,钱老是个通情达理、眼界开阔的前辈。可再通透的人也得在这世上活下去不是?他自己可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眼光,可他手下的教书先生们呢?衡立书院如今尚在学籍的几百号生徒又当如何?这些都是他这个做院长需要考虑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他上了一把沉重的枷锁,逼得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坐在这院长的位置上,继续扮演一个循规蹈矩的迂腐老者。 如今上苍既然将我送到了这里,想来就是为了帮他解开身上的枷锁吧。既然如此,那我便不客气啦!想到此,我开口问道:“先生既然觉得书院的存在是在毁掉孩子们的天性,那又为何要创办这衡立书院呢?” 钱老看了我一眼,随即道:“小友想来是有什么误会吧,这衡立书院,可不是老夫创办的。” “哦?”我一愣,下意识问道:“据晚辈所知,先生在此间已有近二十年的光景,若非自己亲手创办的,又何必守着这里不肯离开呢?” 钱老笑了笑:“小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实不相瞒,自从做了这书院的院长以来,老夫就再也没有教过一个学生。小友可知,这是为何啊?” 我摇了摇头,钱老便接着说道:“不为别的,只因老夫如今,已实在没有精力亲自下场教学了…” 这就未免有些牵强了吧?看面相老爷子如今也就六十来岁,不到七十的样子,二十年前他也就是四十来岁,所谓男人四十一枝花,怎么他却在最壮年的时候突然收手了呢? “钱老的话…晚辈不太明白。”我诚实地说道,一边也对他变成如今这样的原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钱老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小友去过学堂,应该很清楚学堂的运作机制。可这江南,尤其是这金陵城中的书院,从来就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钱老的表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开始向我讲述起了江南地区学堂和书院这些年来的变迁史。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我华夏最富饶、人才最多的地方。由于江南地区临海,鲜有外患,一直都不是刀兵能轻易企及的地方。前一阵子虽然有东瀛海寇作乱,可自朝鲜大战过后就收敛了不少,江南地区这几年的赋税数额也开始慢慢恢复,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 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开始追求更高级别的精神文明建设,说白了也就是读书、学习。不过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的是,江南士子读书多不是为了参加科考,纯粹是为了陶冶情cao,为生活增添几分乐趣罢了。自古才子多风流,而在这其中,江南出身的数量尤其多。 可大约二十年前开始,一股科考风突然席卷了整个江南。这种情况过去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往往就是一些士子们感怀家国天下,开始号召身边的人报效朝廷,为国尽忠,从而引发一波读书热罢了。可好巧不巧的,就在这一号召被提出不久,钱老门下的一名学生就金榜题名,一跃成为朝中重臣,得到重用,光宗耀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时间江南士子们人心思动,纷纷开始埋头苦读,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国家而读书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那就是为了个人前途的绝对比为了家国天下的人要多得多。 钱老当时也没觉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