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读书求甲乙 (第1/3页)
《唯安笔记·卷三》有云:“元庆三年,岁在乙酉,七月初九。得上天垂怜,祖宗庇佑。吾妻周氏晴栀怀胎十月于静安县诞下吾之长子,吾命之星元。 元为始,愿其如星初起,渐绽光芒,光耀门楣。 星元幼而聪慧,少有哭闹,每及急呼必因饥渴或是便溺。 及至半岁已可言百字,自行十余丈。 四季轮转,恍惚至周岁,其抓周《礼记》。 父笑曰:吾家耕读可传家也。” 白日悬空,阳光穿过夏日翠绿的树叶,洒落在庭院中,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树叶轻轻抖动将一缕微风送入显得有些陈旧的红木窗户之中。 微风拂过一张书桌,从上面摆着笔墨纸砚和一些书籍上掠过,然后在房间里面转了一个圈,带着一丝丝热气从门口离去。 一个头上扎着两条辫子,看起来三岁模样的小男孩笔直地坐在垫了一截木墩的椅子上,认真地看着放在书桌上的书。 在这装饰简洁的书房中,一名身着青色衣裙的年轻妇人坐在小男孩身后做着针线,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认真看书的小男孩,眼中露出些许欣慰。 一副认真模样的李星元现在的心思却不在书上,这本《诗韵正集》他在半个月前就已经背下来了。 现在他心中还在想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 自己这个明明已经死了的人,怎么又变婴儿在这里复活了。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阴曹地府,孟婆汤? 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喝孟婆汤就投胎转世而保有了前世的记忆吗? 通过观察,李星元确定自己所在之处是类似古代的封建社会,但是不属于自己原世界所知的任意一个朝代。 那这是所谓的平行宇宙还是异世界呢? 这就有些苦恼了啊,如果是穿越到自己熟悉的古代,那么自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了。 现在这样不同的历史朝代,可就不能发挥自己穿越者的全部实力了。 不过还好这里的文字和文化都是差不多的。 不过这个世界没有“三百千”这些书籍,孩童启蒙就是李星元现在手中拿着的《诗韵正集》。 李星元一岁的时候就被父亲李清义拿着《诗韵正集》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了。 还是婴儿身体的李星元无法躲避,只得无奈地跟着学起来。到了一岁半就装作已经认识一百个字。 这可把李清义高兴得不得了,认为李星元聪明过人。 其实这书上的字李星元大半都认得,只是不想表现得太过惊世骇俗吓到他们。 《诗韵正集》与李星元原本世界的《平水韵》是差不多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规定字的韵和平仄。 现在作诗,作词和作曲都必须按照《诗韵正集》里面所划分的韵来作。 当然《诗韵正集》被拿来做启蒙书籍,相较于《平水韵》不同之处就是每一个字有简单的释义,以免初学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上平声的“一东韵”第一个“东”字就写作: 东,日出之地也,东方。 如此这般初学者不仅认识了字,记住了平仄,韵,还知道了这个字大概的意思。 今后作诗作词之时才不会用错字出韵而被人笑话。 当然这也只是“东”字的一个意思,要想真正地作诗作词还需要阅读其他大量的书籍。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字的每一种含义,还要知道大量的典故,才可以在诗词严谨的格律之中奏出美妙的音符。 不过《诗韵正集》里面的字是没有注音的,要想知道怎么读,除了会的人口口相传外就是查字典。 这个字典可不是现代的《新华字典》那样用abcd那样注音的,而是和《康熙字典》那般用的反切法注音。 如东字的注音就是“德红切”,读法就是取德字的声母D,取红字的韵母ong,这样拼起来读。 可能这就是拼音叫拼音的原因吧。 不过这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得认识反切的这两个字,不然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拼,怎么读。 而且即便你知道怎么读了,还得知道读哪个音,也就是声调是几声。 这个时候可是没有声调的,要想把字读正确,就得跟着夫子学习。 所以古代的“师者”是如此的重要,你想自学那无异是痴人说梦。 古代有些学子为了学习“雅言”,也就是那个时候官方认定的普通话,专门跋涉数百里去拜出名的“雅言”老师为师学习也是常有的。 反切注音法过度到现在的汉语拼音之间还有一个注音符号,由章太炎创造,北洋政府颁行。不过到现在我国除了台湾地区,其他地方都没有怎么使用注音符号了。 当然这些都是说得官方规定得注音,除此之外还有吴语、闽语、晋语、粤语等各地方言的拼音体系。 李星元正想着,一名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的男子急急忙忙地走进来道:“夫人快些准备一下,弟妹徐小莲生了,我们上门去庆贺一下。” 书房内的年轻妇人,也就是李星元的母亲周晴栀收起手中的针线,站起来有些惊讶地道:“我前天去看望的时候不是说还有些日子吗?怎么就生了呢?” 李星元的父亲李清义道:“好像说是早产,不过还好母女平安。” 周晴栀听到早产二字脸上略显惊慌,听到母女平安之后松了一口气,双手交握诵道:“三清保佑!” 低声念了几声之后周晴栀喊道:“赵姐。” 不一会儿一名约莫四十的妇人走了进来。 这是周晴栀娘家的丫环赵雪晴,周晴栀从一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