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 (第3/5页)

重事情的真实,哪怕是包括郭恒案,空印案,胡惟庸案,以及余波而死的李善长。

    这个世界上,朱元璋已经死了,没有人能比方世玉更知道,这三大案和最后余波的杀戮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晦之而关于李善长被赐死的事情,方世玉也是按照老爷子亲口说的,太祖崛起微末,李善长被郭天叙用两个女人就收买的事情写了进去。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有反心,不顾君父安危,闭口不言,面对洪武新政,竭力反抗抵挡,他不死?谁死?

    至于胡惟庸案?只要大明朝还存在,就没人能给他翻案,也没人敢给他翻案!

    “那你说的,不知道如何编撰的,是什么地方?洪武二十八年发生的事情?”方世玉打量一眼景清,开口询问道。

    景清尴尬的点了点头,原本这种事情是不应该问的,也不能问,整个太始朝的臣子们,乃至天下的文人士子,所有人都将这件事情当做了心中的一个秘密。

    没有人敢说出来。没有人敢说出来。

    更没有人敢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议论议论。

    方世玉笑了笑道:“除了宦官,还没有因言获罪的,说吧,你是如何想的!”

    宦官因言获罪的事情很多,一句话说错了,杀身之祸都是轻的,这也是方世玉为了控制宦官乱政的方法。

    严苛的防范着。

    景清道:“微臣自是相信,只是自洪武二十八年后,太祖高皇帝便谁也见不到,居于南宫,殿下要务真求实,微臣很难办。”

    景清一脸无奈道。

    他自然是相信朱标登基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朱元璋手安排好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顺。

    可既然要务真求实,终究还是要有物证人证,光靠方世玉嘴巴说,虽然也可以这样写,但却是将明太祖实录的可信度,无限降低了。

    “太妃娘娘就在仁寿宫了。问问太妃娘娘,不就知道太祖皇帝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吗?还有,李传习在南京给太祖皇帝守陵,他们都是经历者。”

    “有什么问他们去吧,这段事情。我不发表任何言论。”方世玉耸了耸肩,好家伙,他来说这件事情,那只能是越描越黑。

    而这个世界上,也并非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做这个证人

    “朱楠和大长公主的母妃,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李传习。都可以作为人证来说一说,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了,徐辉祖,常升,蓝玉,在他们的列传中,都可以找到这件事情的经过,到时候你们自己问问他们就好了。”

    方世玉无奈道

    景清拱手道:“微臣谨记。”

    “嗯,解大学士,有什么要说的吗?”方世玉看了一眼解缙,出声询问道。

    解缙道:“殿下,景清的明太祖实录修好了,微臣从洪武二十七年,被殿下召见,进入翰林院修编天下书籍汇入册。”

    “历时七年,已经抄录完了,其中包含二十三史,天文地理,排兵布阵,文化传承,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道经,释庄,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星象文学等等。”

    “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所有抄录,均按照原著整部,整篇,一字不差,一字不落,全书共两万三千七百六十六卷目录七十五卷,共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册,全书近五万万字。”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旨意,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均随字收入刊载,全书分门别类。”

    “上至先秦,诸子百家,下迄大明初立,九千余种古书资这么多的东西,汇编在一本书上,殿下,微臣愚钝,不能明太祖高皇帝之深远顾虑。”

    “这本书,一个人这一辈子,都不能看完,更别说理解每种了。这对国家而言,又有何益?”

    解缙一脸无奈的看着方世玉道。

    他在洪武朝只是个小编,到了太始朝,进了文华殿,成了大学士,继而坐上了内阁次辅的位置。

    成为了书籍编录的主官。

    方世玉道:“这件事情,关键点并不止步于此,天下间自先秦以来,无数的书籍,典藏,毁坏于战火纷飞中去。民间的保存更是艰难、

    太祖高皇帝为了防止再出现诸如此类的事情,将天下书籍汇编如一,既是编出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册。”

    “按照类别,十册为一书,印刷之后,存放于北京惠民书局,南京惠民书局,供给天下学子,借读,购买。”

    方世玉直接开口说道

    想要真正让这些书籍保存下来,留到千秋万载之后,哪怕明亡了也流传在天下,让后世的子孙知道,几百年,千年前的大明朝,有多么繁荣强盛。

    远迈汉唐。可不是吹出来的,说大明的发展比不上汉唐的,怕是根本不懂什么叫后来者,站在汉唐的科技成果上,大明会不如前者?

    “那这名字???”解缙狐疑道

    “既是太祖皇帝修的,就叫洪武大典吧,全书分成一千四百八十份,进行印刷,投送,让天下士子,以此为基。”

    “另外,先将工技,农艺,地理,刊印成册,投送到北京惠民书局,并且布告天下,殿试,以洪武大典取题。”

    方世玉看了眼解缙,洪武大典确实是个好东西,将它投放在全境各地,让天下的学子都通读洪武大典。

    虽然不可能做到让一个人精通这本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旷世巨作,但在洪武大典上,门类诸多,更可以定向培养一些大明需要的人才。

    也可以借助洪武大典的名头,将儒家文化再一次洗劫。对付孔家,战乱时期都没有人敢动孔家,更何况是和平时期,一旦朝廷下旨灭孔,那就是要让天下学子从头到尾讨伐的。

    到时候天下大乱,绝非空谈。

    从教育上,缩减孔家的影响力,削减儒学的存在,朝廷不给孔家衍圣公的名号,几百年之后,这孔家自然也就没什么高不可攀,不可撼动的地位了。

    解缙道:“可是。。”

    “对了,各地学府,从镇卫私塾开始,天下学子要学习洪武大典中的农艺,工技,地理。”

    “县学开始,削减经史子集,增加工技,农艺的精髓,增添排兵布阵之法。武术课程。”

    “府学,国子监,再添风土地貌,治国安邦的课业。明年三月的殿试,考题从洪武大典的工技,农艺,地理项选题,工技和地理各占两题,农艺占一题气。”

    “先把事情告诉两京国子监,让那些准备等待殿试的学生先把事情告诉两京国子监,让那些准备等待殿试的学生们,提前预习一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