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 蓝玉返回 (第3/4页)
系。 后世的人只会记着,这是太宗代理皇帝发明的计量体系,而不是所谓的西牛贺洲的计量体系。 至于说方世玉为什么懒得去思考,直接照着搬?既然有了明确可行的路,为什么非要去走一条看不见曙光,不知道前路如何的道路? 摸着石头过河,踩着吊桥过河,难道直接走吊桥,他不香吗? 着重更改的,重量全国都是统一标准,我就不多说了,也没什么可说的,最重要的是长度,时间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计量单位非常多,种类也是层出不穷,但是除了时间和长度,大明是不统一,没有严格标准的,其他的大明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定例。” “长度刚才说了,一会在讲,先说说时间的问题,我前段时间去了司天监,大明的司天监也很规范,十二个时辰不用改,这也很附和天地运转的轨迹。” “历法纪年上,我做的那点改动,也算不得什么。十二个时辰没问题,但向下的时候,一刻钟也有个准信,可你们跟我说说,这奏疏上讲的,一炷香,一盏茶。” “在屋子里点一炷香,在院子点一炷香,或者是在草原上点一炷香。你们说说,这三炷香,是同时燃烧完的吗?同理,茶也是一样的。” “司天监和工部联合督办,在苏颂的水钟上,努力拓展,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吧,司天监的监正和我说,已经想到了办法,可以不需要浑仪,水运活动。” “仅仅靠着机械运动,而完成计时的钟表。” “最近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大钟,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么美观,不过他是工部和司天监研究了许久,才弄出来子丑演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这个东西,转一圈,就是一天。其中,分秒的概念,可能你们还不了解。” “我已经计算过了,大明朝的中心城市,还是西安府,所以我已经让人去西安仔细研究天象,争取让这个时钟做到唯标准。” “另外,这个种,它的秒针转一圈,是一分钟,而分钟动十五下,是一刻钟,分针转半圈,是半个时辰。” “分针转一圈,就是一个时辰过去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辰时近一刻钟了。” 方世玉其实并没有对钟表进行多大的改动,只是因为司天监提的建议说,一天十二个时辰,种上只设置十二个时辰。 如何能让他在十二个时辰正好过去一天,而后世的时钟,是转两圈过一天的,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 是转两圈过,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 索性,方世玉让秒钟慢了一倍,如此的话,秒钟转圈,在后世的时间流速是两分钟,在大明的计时中虽然只有一分钟。 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做到十二个时辰的原因,另外,在数位排序上,也做了一定的改动。 只不过这些改动,都可以闭口不谈! “时间已经大致敲定,等司天监的人在西安确定了准确时间后,就可以向全国公布,统一称之为北京时间,时间标准以西安为准!” 方世玉对于这一切,已经了然于胸,实则后世的北京时间,真正算起来,也是以西安的时间为基准。 毕竟西安才是整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以他为准,可以极好的避免过大的误差。 “时间之外,就是这个东西了,这是我和郑赐聊了很久,才选用的官尺,从今天开始,大明境内的一切度量,统一按照这个尺子来做标准。 无论是其他的任何尺子,量衣服的,量田亩的,全部废除,同时各地布政司,各府,郡县,镇卫。极至乡村,丈量尺必须,务必,不容置疑的,严格使用官尺。” “所有的尺子,以官尺为标准,多一分一毫,少一分毫,都要严格杜绝,不要用差不多来糊弄我,也不要用差不多去糊弄百姓。” “老百姓不懂,我心里清楚。另外,十尺为一丈,户部准备重新丈量天下田亩,就用这个尺子。” “最后,他日在有奏疏上出现步子,盏茶,燃香等计量单位的官员,革除功名。”方世玉面色凝重。 对付这些官场上的老家伙们,没有什么比用革除功名还恐怖的了 革除功名,就代表他一辈子努力学习的圣贤书,白学了 郑赐回去,抓紧时间制造官尺,制造一些一丈尺,在官尺上,标准一寸的长度,一定要严谨。 切不可出现任何的其他问题了。 方世玉说罢,看了眼夏元吉和郑赐道:“有问题吗?” “回禀殿下,没问题,微臣记下了。” 夏元吉和郑赐一副无所谓的状态,既然方世玉说了,那度量衡肯定是要搞定的,索性地方上的度量衡,各地确实存在很大的疏漏,使用起来也不是那么方便,规划一下也好。 “官尺下发到各地郡县,要求地方官员重新丈量田亩,告诉他们,他们丈量完了,户部丈量。” “户部丈量完了,锦衣卫亲自去丈量,最后我亲自去丈,我不会去每一个郡县,大明那么大,总有我看不见的地方,但如果让我量出来实际情况不符,那就别说到时候我得理不饶人了!” 这一年的粮荒,确实让方世玉考虑了很多,如果不是这个粮荒,也没有这么多事情了,粮荒显现之后,方世玉才发觉,是时候彻底丈量勘察一下,天下到底有多少田亩了。 夏元吉微微一怔,不过他倒是不担心,毕竟已经是从品大员了,他的年俸,足够他潇潇洒洒的快活了。 更何况,权力在手,你想拿稳权力,就要付出辛劳。 老朱家的代理皇帝,对官员可不会那么友好,看着做起事来,和和睦睦一家亲,一旦出了点事,天下的官员都知道。在泥腿子和官员之间,老朱家只会杀官,不会杀民。 从郭恒,空印,胡惟庸,再到方世玉登基前的官仓失窃案,江南决堤欺君一案,前前后后,大明建国不到四十。 算得上大案的,加在一起,被砍头的,剥皮的官员,在册就有七万余名各级官吏,连坐处死流放云南辽东的,更是不计其数。 “让地方官都稳当点,锦衣卫已经去凤阳查龙兴车行了,我得到的消息,这个龙兴车行,制造标准不符合国家定制,出的事情不少。” “我也不知道,这龙兴车行在朝廷的大靠山是谁,不过最好别让我知道。回去干活吧。” 方世玉挥了挥手,龙兴车行的事情,一个商贾,地方官拿不了他了,布政使还要给面子? 去他娘希匹的,朝廷里没有人护着,怎么可能呐。 三人面色平淡,丝毫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躬身应声道:“微臣告退!” 看着三人离开,方世玉转身跟着一起走了出去,向着景阳宫而去。 内宫。 刚进屋子,方世玉便看见庆慎郡主在摆弄着一堆堆的报刊,似乎是永远也忙不过来。方世玉上前道:“怎么?还忙不完了?” “殿下,渔轮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严格把控,不然的话,臣妾担心出现乱子呢。” “那也不能这么累啊,嫁到大明,是来享受的,那有让你这么忙的,要不我找几个小太监,来接手吧!” 大明帝国日报,朝廷的唯一官方认定报刊。 与其说是官方唯一报刊,倒不如说是代理皇帝认准的第一报刊,毕竟这玩意的报道,什么能上去,什么上不去,都是方世玉说的算的。 可是自从报刊发行以来,庆慎的工作量越来越多,已经要到了崩溃的地步,除了大明帝国日报要她负责排版编录外。 其他的各地报刊,得到的一些不敢往外报的事情,都要先询问朝廷,也就是问问请庆慎郡主,这事情能不能报出去。 赚钱和宣传是主要的,让老百姓知道大明正在经历什么,也是必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