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集腋成裘_6、【短篇纪实】《母亲的9月3日之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短篇纪实】《母亲的9月3日之谜》 (第2/5页)

家中发生突然变故,就去那间放杂物的小屋,取地窖里藏的那只皮箱子。

    王氏马上起身,一个人来到小院最东头的杂物屋,屋内的锅台下,是一个4平米见方的小地窖。王氏移开大铁锅,举着煤油灯,忐忑不安地顺着梯子一步一步下到地窖底部,在贴墙的一个小货架上,看到了一个深橙色的大牛皮箱,箱上的锁是打开的。王氏打开箱子一看,竟然是满箱白晃晃的银元。在这个年月,3个银元就可以买一头牛,王氏的心一下子踏实了。她随手拿了两个银元放在口袋里,盖上箱子,又原路返回。在地窖口,她把锅台上的大铁锅严严实实地压好,这才从容地走出杂物屋。

    王氏回到屋里,坐在炕上抱着自己的小女儿,怀念起自己的丈夫,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体己的丈夫,自己知足了。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有了一箱子银元,生活就彻底有了着落,王氏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她要靠丈夫留下的这箱子银元,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最好都能上大学,光宗耀祖。

    大女儿恒雯聪慧懂事,功课非常好,已经是国立BJ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BJ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二女儿恒姬也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也已经在国立BJ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报了名。

    一天,王氏抱着小女儿,送二女儿到小学报到。

    报完到,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家,还没坐稳,就听见外院人声嘈杂,这嘈杂的声音竟然进了自家的小院。她出屋一看,是宣允常的两个弟弟来了。见到孩子的两位叔叔,王氏急忙下炕,招呼两位叔叔进屋,敬茶伺候。

    谁知这两位叔叔也不客气,上来就问:“我哥哥的遗产呢?”

    王氏听后如五雷轰顶。这时,大女儿恒雯上前扶她坐稳,悄声对王氏说:“我到前院找几个邻居来。”说完,悄悄地离开了。

    王氏这时才定下神,轻声说:“你大哥的遗产,就是这三个孩子,要,你们就带走!”

    二叔气势汹汹地说:“实话告诉你,我们不要孩子,我们来了,就是奔着钱来的。”

    王氏口气强硬地回答:“要钱没有,要孩子有仨,你们随便带走。”

    三叔听了气急败坏,上来就给了王氏一巴掌,打得王氏的左脸通红。二叔过来也踢了王氏一脚,三叔不解气,还要打王氏。

    这时房门开了,大女儿恒雯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邻居们进屋了,劝住了二叔和三叔。他们俩跳着脚大喊:“不分给我们一些大哥的遗产,没完!”喊着、骂着走出了房门。

    第二天一早,王氏从牛皮箱子里取出了30个银元,放在了自己的首饰盒里。这个首饰盒是一个漆黑色的小箱子,周身螺钿装饰,往上提起箱门,把箱门反过来是一面镜子,可以嵌在首饰盒上,里面是两层小抽屉,做工非常精巧。

    大概中午时分,两位叔叔不约而至。王氏和他们略作寒暄,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你哥哥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留下了一个圆砚台、一个狐皮褥子和30个银元,砚台和狐皮褥子放在桌上,银元就在我的手饰盒里。我看这样,砚台和狐皮褥子你们分别拿走,银元咱们一分为三,如何?”

    两个叔叔面面相觑,每个人先拿走了10个银元,又一起在屋里屋外翻箱倒柜了一番,看着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好拿了。

    临走,他们看了一眼哥哥留下的三个女儿,也没有再拿走砚台和狐皮褥子,悻悻而去!

    渐渐地,小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3、风云突变——BJ的豆汁

    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BJ。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为HEB省,BJ改为北平。

    1930年夏,6岁的云儿和两位jiejie一样,考上了位于和平门外的国立BJ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当时,该校以注重“养成教育”闻名,提倡“以至姿势、客仪、言语、行为等,凡一切举止动作无不注意考察,切实矫正而不肯有丝毫宽假之处,务于学校之中植其完善基础,使将来处世不至为游惰无用之国民,则直接造福于学生之个人者固多,而间接影响于国家之全体者亦甚大,诚能如斯,则于教育之责尚可谓尽一二也。”

    该校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国文教学,尤其重视作文课。云儿非常喜欢作文课,写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上朗读。

    自从上了小学以后,每天早晨,云儿都怀揣着娘给的几个铜板,出胡同口,沿骡马市大街往东,步行到南新华街南口。这有一个卖豆汁的小饭铺,云儿每次花两个铜板买一碗灰黑色的豆汁,一份焦圈和一碟咸菜,这就是她每天的早餐。

    老BJ的豆汁,灰黑的颜色挑不起人们的食欲,稀汤寡水得就像一碗清水,闻起来有些臭味,喝起来又酸又苦让初喝的人难以下咽,而且也只能让人灌个水饱。但这豆汁的神奇之处是,一旦你常喝,就会越喝越香,越喝越想喝,喝完以后,肠胃无比的舒服。老BJ的贫民百姓,竟然无人不好这一口!

    吃完早饭,云儿向北走南新华街,过厂甸,到位于和平门的学校上学。

    年复一年,一晃,云儿已经是二年级小学生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东北!

    7岁的云儿第一次从14岁的大姐口中,听到“亡国奴”这个词。当时,大姐和二姐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议论“九一八”事变。议论中,大姐恒雯多次激动地说:“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

    渐渐的,北平汉中会馆住进了一些来自东北的流亡大学生,他们常常教云儿唱抗日救亡歌曲,向云儿三姐妹诉说家乡被日本人占领的亡国之恨。

    这几年,“抗日”!“抗日”!成了云儿听得最多的新词!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4、风云突变——东北的流亡青年们

    1936年,云儿小学毕业,考上了“北平春明女子中学”。北平历史上有过“春明”的别称。这所学校离家很近,在宣武门外大街南端路西。

    初中一年级的云儿常给北平进步报纸《北平新报》写一些抗日题材的小散文和短篇小说,被进步报纸《北平新报》副刊选摘发表。当时,该报副刊编辑金肇野很欣赏这个BJ女孩,鼓励她坚持写作,甚至还把她请到报社,当面辅导她写作。

    金肇野是东北流亡青年,当时23岁,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梳着中分头,年轻帅气,很让云儿着迷。金肇野原名爱新觉罗·毓桐,字华岩,其祖上属爱新觉罗皇族。他为人正义,一身正气,才华横溢,特别是一股抗日激情,深深地感染着云儿这个BJ女孩。

    接触时间长了,金肇野会和云儿聊起自己的过去,他说,自己从小喜欢美术和书法,很想成为画家以丹青点染祖国未来。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富饶的家乡遭到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同胞遭侵略者的凌辱和屠杀。自己带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加入东北救国军第十一路军,同董荣久司令一起领导义勇军战士,转战于锦州、朝阳地区的深山密林中,袭击警察所,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