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4、【回忆往事】忆机关幼儿园的发小,那群淘气的男生(下) (第2/3页)
小中,会玩的是吴小平,能侃的是黄嘉树,好学的是华庆山,为人善良的是姚志平、郭老四和庄建设,最有主见的是陈小村。 陈小村个子很高,是个和气、爱笑,非常温和的人。陈小村凡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不轻易随波逐流。我从陈小村身上,学习了要坚持主见的好品质。懂得了,有些事,要学会坚持。 遇到问题,陈小村总喜欢分析,然后总结出他自己的观点。我曾听陈小村说过,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个人也都会有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些观点是他自己总结的?还是他父母从小灌输给他的?我不知道。总之,这些观点对小时候的我,很有帮助。 我想,陈小村应当学习也不错。我小时候认为,陈小村长大以后,一定是个科研工作者,是个科学家。 小学三年级以后,我就和陈小村不在一个班了。据机关的小伙伴胡建伟告知,陈小村中学毕业去了NMG兵团。和他同去内蒙的我的小学同学有:杨小宝、洪小林、林以捷和女生潘以红,后三位都是东风四局的孩子。 我只记得他的家也曾搬到国关。 ...... 从这以后,我和陈小村再也没有见过面。 14、很“知性”的发小陈康 在我幼儿园和小学的发小中,陈康个子瘦高,文质彬彬,很“知性”的一个人。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陈康上小学以后,经常带一个白框眼镜,更显得像一个小知识分子。如此说来,陈康的学习也应当不错。 在我记忆中,陈康说话、办事、举手发言,甚至走路的步态,都是文质彬彬的,是个教养很好,非常礼貌的人。你想和陈康闹一下,根本闹不起来,因为他根本不和你闹。 我小学三年级以后,因病休学一年,再上学时,和陈康的弟弟陈民一班,陈民没有陈康高,眼睛大大的,是个很有主意的男孩。陈民也是文质彬彬,不淘气的好孩子。 陈康有一个jiejie陈莎,长得很漂亮,我总觉得她长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有几分相似,很洋气。 陈莎和我二姐是同学,性格活泼,爱说爱笑。有一天,我二姐带着陈莎和她们班另一个漂亮女生李小青到我们家,说要看看我长什么样。她们来了,看了我一番,又一起风一般地走了。我二姐回家后,我问她,你的两个女同学说我什么了?我二姐说:“她们说你挺好玩。” 我小时候得了8年肾炎,眼睛老是微微浮肿的,“长得好玩”确实是那时一些大人和比我大的孩子常常对我的评价。我至今也不知道,这“好玩”在那时的语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那时觉得,我是个活蹦乱跳的人,又不是一动不动、任人摆弄的“东西”,什么叫“好玩”啊?我对此评价,曾颇为不解和气愤! 中学毕业以后,陈康去了东北生产建设兵团6团医院,我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据“颐和吴老”吴小平留言说,陈康后来上了BJ医学院学医。现在美国洛杉矶。近日回京,正在BJ等待参加10月22日的幼儿园和小学同学聚会。 以后,听说陈莎在BJ海淀中关村医院。陈民中学和我同班,他毕业分配在BJ分析仪器厂,后来听说他大学毕业后在长城饭店当公关部负责人。 15、和我同姓的发小顾维平 在幼儿园时期,和我同姓的发小只有顾维平。上小学以后,还有一位女同学叫顾小茹。因为同姓,我和顾卫平的个人关系一直不错。 姓“顾”的虽然在《百家姓》里有一号,但在现实中,好像不是个大姓。也许在上海和宁波顾姓的人多一些。据说起源有二:一部分来源于古代“顾国”,(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顾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名,位于今HEN省范县东南,是夏朝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大概“顾国”的人不够凶悍,很早被人灭了。另一部分来自苏州一带的“钱”家(出自姒姓,即黄帝三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顾”为姓氏,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这一部分人是江浙一带“顾”姓的主要来源,也是我父辈宁波祖上的来源地。 顾维平家是河南人?还是江浙人?我从来没有问过,当时我也不懂这些。这几年闲极无聊,才查了一点历史资料,知道祖上和那位“卧薪尝胆”的勾践有些联系,也就明白了自己当年在社会最底层一混10年左右,也挺能“卧薪尝胆”的,还算没给祖宗前辈丢脸。 顾维平从小身高马大,浓眉大眼,一表人才。他小时候打架从来不吃亏,只是上小学时,和班里最矮小的王建打了一架,没分出输赢,让怕他的人一下子少了不少。在儿童时代,谁的拳头硬,还是很重要的。但是,王建让我们这些中等个的孩子看到,在打架中,“坚持”也是很重要的!我以后在和别人打架时,也学习王建的死缠烂打,绝不服输,效果立竿见影。 我们的孩提时代就是这样,喜欢观察世界,喜欢学习新鲜事物,急用先学,追求立杆见影。也不管什么对错,或者说,也一时分不出对错,不懂对错。 以后自己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看了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知道这些表现在儿童的成长期,是很正常的,儿童时代不应当分什么“好孩子”“坏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能算“坏孩子”。孩子的成长,关键在大人们的引导,在学校老师的引导,在社会生活的引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小学三年级以后,我就和顾维平不在一个班了,但见面还时常打招呼。 顾维平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