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五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五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一) (第1/2页)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权利是春药,人一旦拥有就非常容易膨胀自大。事实上权力更是毒品,会上瘾。只要体验到权力的快感,就会沦陷在权力的漩涡中无法争脱。王安石变法由于当时的大部分位高权重者都是持反对的态度,所以王安石不得不从中下级官员中提拔了一批拥挤变法的官员来推动变法的进程。这些中下级官员一方面为变法的推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当然也大大增强了自己的权力。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这些人必将尽全力来维护变法,从而稳定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和权力。

    王安石虽然年纪没有大到力不从心的地步,但是种种原因还是绝然的离开了朝堂,离开了权力中心。王安石走后大宋朝廷的党派斗争完全失去了该有的控制。只是为了争夺权力根本不再是为了变法的那个初衷-富国强兵,新党成员们变成一群嗜血如命的疯子,彻底沦为了权力的附庸。他们不允许任何人诋毁、反对自己变法。因为任何对新法的否定都有可能演变成对新法的全盘否定,进而剥夺他们变法的“劳动成果”最终给他们一个“劳民伤财毫无用处”的罪名,让他们全都下岗回家。已经尝到权力魔力的新党们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所以在大部分的新党人眼中,任何反对新法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必须杀之而后快,以绝后患。即使这个反对变法的人,是自己人也不行!

    史料记载,在一次新党自己内部的私下会议中,大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同志对自己的老领导吴充说道:“如今的差役法问题太多,一些繁重的徭役让百姓出助役钱,这无可厚非,老百姓也是非常愿意的。但是一些轻松的徭役也一律要用钱代替,也向百姓要钱就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些轻松的徭役不影响百姓的生活,百娃也完全可以自己去服役,许多百姓也愿意自己去服役。“

    沈括这些话的本意是想让这个老领导告诉皇帝--把徭役分出等级,并结合百姓的实情,不能一竿子打死,全让百姓掏钱来替代服役。并且当初制定这项政策时,也是建立在老百姓自愿的基础上,想以钱代役的百姓则以钱代役,想自己服役的百姓,官府当然也不会干涉。沈括这么说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沈括因为这次劝说,差点被自己人整死!得知沈括“诽谤”新法后,新党成员们联起手来,要置沈括于死地。即使沈括是变法的绝对主力新党的干将之一,这些人也不管不顾。最终在新党成员的联手攻击下,朝廷颁布了一道圣旨,罢黜沈括三司使的职务,把他外放到宣州去了。沈括的官场之路由此几乎终结,但正是这样的一个经历最终却成全了沈括。因为历史上对沈括的主要认识及主要评价,沈括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括也算是因祸得福吧。那就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下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吧。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成长过程)皇佑三年(1051年),父亲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遂治理沭水,开发农田,颇有政绩。从此沈括进入仕途。熙宁四年(1071年),沈括为母守丧期满,进京述职,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返京后,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多数都被神宗肯定与采纳。九月,沈括兼任判军器监,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沈括对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并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

    到次年五月,军器监上报朝廷时,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宋辽边界冲突,辽要求以黄嵬山为分界线,宋廷不同意。辽使萧禧到汴京,指责宋廷谈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