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五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七) (第1/2页)
在新党的疯狂攻击下,苏轼终于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迫害。这个宋朝的最大文字狱“乌台诗案”,又将如何演绎呢苏轼又是如何逢凶化吉逃出生天呢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经过多方的营救也包括王安石的上书请示,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以及其他的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宋太祖善待文人的政策还是有莫大的功绩的。 如果对苏轼最终能脱险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应该是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最终解救了苏轼。 第一股力量,毋庸置疑就是朝中的那些正直的官员。史料记载,得知苏轼因胡乱解释的这些诗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后,大宋的三朝元老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宰相张方平义愤填膺,决定为苏轼伸张正义。于是立刻书写了一封营救苏轼的书信,让当地官府代为转让。但是你想呀苏轼的案件,可是皇帝亲办的御案,当地官员哪敢蹚这池子混水,理所当然拒绝转呈前宰相的这封书信。见当地官员不敢转呈,张万平大怒,命令儿子张恕进京去登闻院投递。咱们前面讲过,登闻院就是宋朝的信访办。这里专门接收来自民间的奏章,是皇帝收听基层声音下情上传的地方。 来到登闻院后,由于张恕生性懦弱,所以在投递前他徘徊很久,最终还是没投出这封书信。张恕拿着父亲的书信,灰溜溜地回家了。好在张恕没有投出这封书信,要不然苏轼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原来苏轼出狱后,看见了张万平计划呈给皇帝的书信,吓得浑身冷汁直流。因为在张万平的这封书信中,第一句话就是“苏轼为天下之奇才”,劝宋神宗爱惜人才,赦免苏轼。这句话写错了吗那肯定是没错。但问题是新党扣在苏轼身上的罪名,就是“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在这种情况下,张万平说他是“奇才”,很可能会激怒宋神宗。好在懦弱的张恕没有投出这封书信,要不然苏轼就惨了。虽然张万平的求救没有取得结果,但以他为首的那些正直大臣们展开的一系列的营救,对苏轼的最终脱险还是功不可没的。在这些营救的大臣中,以当朝宰相吴充的营救最为成功。 有一天,吴充觐见皇帝汇报完工作后,突然问道:“陛下认为魏武帝这个人怎么样“魏武帝,就是曹cao,此人谋朝篡位、挟天子以令诸侯,世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听完吴充的问题,宋神宗轻蔑地回答道:“此人不值一提!”吴充继续问道:“陛下以尧舜为楷模,自然鄙视曹cao。但是连曹cao这样的坏人都能容忍当面谩骂自己的祢衡,您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说了几句怪话的苏轼呢“吴充的这番话,说得宋神宗只能为自己辩解道:“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澄清一些是非,很快就会放了他。”吴充的这个话真的是水平高啊,神宗一下子就掉进了自我难圆其说的困境中。当然了虽然皇帝说要释放苏轼,但最终也没放真的像说的那样很快放了苏轼。毕竟此时的皇帝还有很多疑感没有解决。因此要想成功救出苏轼,以现在的官员配置是不够的,还需要“重量级”的营救,方才有效。这个重量级的人物,就是那个虽然远离朝堂,但威望依旧的王安石。 第二股力量,就是来自王安石的信。 史料记载,虽然早已退居江宁(今南京)不问政事,但为了搭救苏轼,王安石还是写信给宋神宗,替苏轼求情。王安石问了皇帝一个问题:“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个话的大意是,亲爱的皇帝既然你标榜是英明之主,那么哪有在盛世里杀士大夫的道理虽然王安石隐居江宁多年,早已不问政事,但他依旧是宋神宗最器重的大臣,因此他的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不光是王安石的话,那些陷害苏轼的人的话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比王安石的话还“有用”。 第三股力量,坑害苏轼的大臣。为了彻底整死苏轼,新党不是玩命寻找证据吗结果他们这种不遗余力挖空心思的工作,竟然适得其反了。这些人不仅没有坑死苏轼,反而让皇帝开始讨厌他们,开始同情苏轼了。有个故事,是这个样子的:一天,宰相王珪找到皇帝继续攻击苏轼道:“苏轼对陛下有不臣之心!“这种话宋神宗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他敷衍地问道:“苏轼固然有罪。对朕还不至于如此,你为什么这样说“王珪呈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