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章 献计 (第1/1页)
闻言,嬴政三人皆是一愣。 他,这是什么意思? 想到自己即将上战场的儿子,蒙武硬着头皮,继续道。 “我是个粗人,太过愚钝,实在听不懂先生的意思。” 赵牧之一抹油花花的嘴唇,拍了拍肚皮,打个饱嗝。 “行军打仗,连蒙将军都没办法,我小小百姓,又有何能耐。” 蒙武大失所望。 本来他还期待赵牧之能给出有用的意见,解除上郡困局。 难道现在就只能按照李斯所说,由陛下亲征吗? 就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方法,只是…… 蒙武隐隐觉得心中不安,但到头来也说不出,这份不安究竟是为何。 王翦也跟着叹口气。 “竟连先生也没法子,看来大秦命中必有一劫。” 为了自己的儿子,他这把老骨头也得重出战场。 眼见两人气氛压抑,连烤串也吃不进去。 嬴政反倒显得淡定很多,一直盯着赵牧之看。 臭小子,还在跟他装。 知子莫若父。 一个眼神,他就知道赵牧之心里在想什么。 这个臭小子,肯定已经想到了抵御匈奴的法子。 只是他一心想反,现在又岂会解救大秦于水火。 趁着蒙武和王翦还陷入悲哀,拉着赵牧之走到一旁。 “少爷,挺能装啊。” 赵牧之抬头看着他的眼神,脸上突然挂起笑意。 “行啊,老赵。现在连我的心思都能猜出七八分了。” 果不其然。 嬴政瞬间无语。 甚至有种冲动,立刻亮出身份,逼迫赵牧之说出。 还好理智并没有让他这样做。 继续好言好语。 “少爷,蒙将军现在正奔赴上郡,马上就会匈奴展开一场恶战。蒙老将军年纪也大了,你也不想看他老年丧子吧。” 赵牧之撇撇嘴,这老赵,又圣母心泛滥。 他正巴不得反秦呢,匈奴来犯,这可是顶好顶好的机会。 趁机削弱秦的势力,还好让自己有机可乘。 “老赵,你不会忘了咱们反秦大计吧?做大事者,当断则断。” 嬴政哭笑不得。 “少爷,如今我们也还算是大秦人。要是匈奴攻破上郡,下一步可就打到咸阳来,届时,蒙恬、王贲两位大将军被困,咸阳可就不攻自破,这可是会打乱咱们的计划。” 啧。 别说,这老赵想的够远的。 是自己刚才错怪他了。 拍拍他的肩膀,笑着。 “老赵,你放心。就算这匈奴人再强悍,想要攻破整个咸阳,没个三五年是不可能。到时,我早已是兵强马壮,打他?还不是玩!” “少爷,你既想反秦,肯定需要人手。依我之见,这蒙家父子就不错。此番,你若是出手救下蒙恬,以后蒙家定会对你听之任之。” “而且我还听说,陈胜吴广这次也跟着蒙恬去了上郡,这可是你收复他们的大好机会。” 还别说,老赵最近还挺上道。 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自己的点上。 陈胜吴广也掺和进来,倒是自己没想到的。 自己也是惜才之人。 要是因为小小匈奴,一连折损三员大将,是挺可惜。 看出来他正在犹豫,嬴政乘胜追击。 “少爷,你此番献计还有一个好处。” “说来听听。” “以蒙老将军的本性,肯定会把这事告诉陛下。击退匈奴,陛下大喜,到时一挥手,赏给你的金锭肯定比之前加在一起都多。” 一听到有钱拿,赵牧之两眼发光。 似乎已经看见眼前金灿灿的一片。 看他这样子,嬴政胸有成竹。 这臭小子,自己现在已经完全将他拿捏住。 爱财本性难移,是他的特点,也是自己攻破的切入口。 造反、给钱,只要围着这两点,保证他乖乖下套。 狗儿子,还想跟老子斗。 做梦! 脸上挂着笑。 “少爷,你考虑的如何了?” 赵牧之眉毛一挑。 “老赵,你这回表现的不错,本少爷给你记一大功。” 说完,又坐回去,语气轻快。 “好了蒙老将军,刚才我只是逗你玩的。不就是区区一匈奴,击退他们,有的是法子。” 蒙武一听,眼神里又重燃希望。 与此同时,心中忍不住升起怨念。 先生啊先生,这都什么时候了,你竟然还有闲情雅致从这里开玩笑。 知不知道,我都快要急死了! 可嬴政还在一旁看着,他也不好过多声张,连忙问道。 “先生快快请讲,到底有何法子?” “先不着急,我且先问你们个问题。匈奴来犯,陛下肯定是坐不住。这朝中大臣,可有提什么意见?” 在得到嬴政首肯后,蒙武先是把赵高所提意见复述。 话音一落,赵牧之双眼一瞪。 “让地?!开什么玩笑!这和投降有什么区别!这意见是哪个狗提出来的?根本就是不安好心!我要是皇帝,当场把他宰了。” 赵牧之此番话,说到蒙武和王翦心坎里。 更加敬佩他的同时,也在频频点头。 先生看的透彻,果然没信错人。 而嬴政到是眉头微皱。 他开始也不赞同赵高说的话,可回去再一想想,竟然觉得他说的可能还有几分道理。 “少爷,容我多问一句。让地,保证双方安宁,百姓尚能安居乐业,这难道不好吗?” “如今大秦刚经历旱灾,天下百姓可再经不起战争摧残。杜绝双方打仗,难道不是先生所说以民利益为先?” 赵牧之摆摆手,满脸的嫌弃。 “当然不是!这根本就是大错特错!” “把百姓利益为先,这想法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可这也得分清时间地点不是。” “我且先问你们,你们可知这匈奴为何要屡次侵犯大秦?” 蒙武大手一挥。 “这有何难!要我说,匈奴人就是眼红,我们大秦疆土辽阔,生活富饶,想跑过来分杯羹。” “蒙老将军所说,的确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并未说到点上。” “这匈奴人生活在苦寒之地,那里每日几乎都是飞沙走石,试想,从这种地方生活,肯定是苦不堪言。若不是生活所逼,谁也不愿意打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