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小青龙汤 (第1/2页)
李可赶紧再度上前诊断,得知爱国大小便不利,这是停水了,肺闭,下不得出了。 果然又回到了治水的第一原则。 诸症须当先解表啊。 实践中碰到这个棘手的病人,让李可对这一条原则感触颇深。 李可想了一想,又用自己并不纯熟的脉诊,按上了小孩的右手脉,按下去,没有感受到,再按,还没有,再按,一直按到了骨头,才按到了脉象。 “伏脉吗?” 《濒湖脉学》上说:“重按至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 《脉经》中曰:“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诊家正眼》中曰:“推筋至骨,始得其形。” 这个脉跟沉脉比较类似,但相对于沉脉来说,更沉,更往里,要按到骨头才能得到。 寒邪内闭,伏阴在里,气血阻滞等情况,都可以出现伏脉。就像《脉理求真》上说的“伏为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寒闭而伏,气闭而伏……” 伏脉的治疗方案,一般是温阳通里,消食逐饮等法。 诊完了右手脉,在左手脉上,李可有些犯难了。 “这是弦脉还是细脉啊?”这二者脉象本来就很接近,这让还没摸过几个脉的李可有些犯难了。 弦脉可主痰饮,与证合。细脉主湿亦可主虚,也可符合。 李可按下心中疑惑,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辨证的正确性。 到这里,思路已经很清晰了。 这小孩是因为风寒引动内饮,本应解表,但由于前医误治,降逆补益之后,风寒之邪不得外散而内猖,由此小孩病情加重,得喘症。 辨证既然明确了,治法自然也应当出来了。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李可扭头看一眼,快速喘息靠在炕上不敢躺卧的小孩,这是咳逆依息,不得卧。再低头看看小孩吐出来的口水痰沫,清稀之物也。 李可微微颔首,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水饮,正合小孩的病证,小孩呈现出来的症状也合上了小青龙汤证。 “呼……”李可长长吐出来一口气,应该是没错了。 李可赶紧把小孩的病案写好了,然后对大妈说:“我们现在去乡里找大夫抓药,爱国有诊疗证吗?把他的诊疗证给我们。” “啊……好……”大妈赶紧去找诊疗证。 抽完了烟,杨德贵把笔记本拿了,说:“没事,我去乡里抓药,我跑得快。” 大爷皱眉道:“我就怕等下去乡里,找不见大夫咋办?那爱国就不知道甚时候能吃上药了。” 大妈拿了诊疗证过来,骂道:“还不是怪你,好端端抓甚鱼。没大夫……对……那咋办……” 大妈也头疼了。 几万个人就用这四个大夫,去诊所找不到大夫是经常事。而且你还没办法在诊所里面弄一个不出诊的大夫,人家说家里人病的快不行了,那你出不出诊?不出诊就等着打架,等着挨批吧。 所以说来说去,都是因为农村医疗资源太紧张了。 李可也意识到了这个现实问题,他先前两次自己去拿药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大夫,病人又等不起,所以没办法之下,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毕竟他只临床了几天,心里真的没底,上次治胸腔积液的病人也是因为有诊所的老大夫在,反正有人家把关。 “这……”李可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喘息困难的孩子,他反复回顾了自己的辨证,应该是没错的。他便在小孩的医案下,把小青龙汤给写了上去,不过是按照小孩子的体质减了剂量。 然后他看向了杨德贵手上拿着的笔记本,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赶,索性他就把杨德贵手上的笔记本给拿过来了,把前面那几个患者的方子都给写了上去。 前面那些病人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晰的。 写完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