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62 太平盛世谱新章 (第1/3页)
大明疯皇正文卷1062太平盛世谱新章新年伊始朱由校便有点头大了,因为永盛朝的第一次科举就要开始了。 这科举考题怎么出? 内阁首辅邹维链是按惯例来问他最后一题,他却是怎么都想不出来。 没办法,以前这题都是泰昌出的,他可没管过。 他苦思无果之下,只能命王承恩这个伴当去请先皇了。 这会儿泰昌正带着太子朱慈烺在京城周边到处逛呢。 不过他们并不是在游玩,他们是在实地考察,准备定下扩建京城的计划。 这个本是泰昌当初给太孙朱慈烺定下的考验,不过,考虑到京城的扩建关乎整个大明的发展大计,他还是有点放心不下。 没办法,他不能真把挑子一撂不管大明今后的发展了。 万事开头难,他总得给人家起个头才行。 没想到京城的扩建计划还没定下来,王承恩却有找上来了。 这科举考题竟然还要他出! 御书房中,朱由校还是恭敬的站在一旁,浑然没有把自己当新皇。 泰昌却是皱眉道: 朱由校闻言,不由尴尬道: 泰昌闻言,不由无语。 难怪有王不见王这一说,这两个皇帝在一起,称呼都乱套了。 他无奈的纠正道: 朱由校连忙点头道:「朕,明白了,父皇,您就教教朕吧。 这科举考题到底怎么出啊? 朕这脑子里就跟一团浆糊一样,实在想不出来。」 唉,行吧。 泰昌想了想,这才细细解释道:「科举考题怎么出关键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才。 你出的考题就是方向,考生自然会去细细领会。 这跟后面的取士、排名也有很大的关系,考生领会了你的意图那才能金榜题名。」 这个朱由校其实也知道,问题,他就是想不出来,这考题怎么和实际需要联系到一起。 他仔细想了想,这才小心的道: 对啊! 泰昌颇有些莫名其妙道: 朱由校又尴尬道: 这个还不简单吗? 泰昌无奈道: 正是因为没有限制了,我这脑子里才一团浆糊啊! 以前还好点,想办法去《四书五经》里抠个考题出来就行了,这会儿他都不知道往哪里抠。 朱由校皱眉沉思了一阵,还是小心的道: 唉,行吧。 泰昌仔细想了想,随即问道: 朱由校连连点头道: 泰昌不由摊手道: 朱由校不由恍然道: 泰昌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对,文科最后一题就来个政通人和,理科最后一题就来个百废俱兴。 考生知道出处就应该知道你的意思了,现在大战刚刚结束,需要的就是滕子京一般的人才。 怎么政通人和,怎么百废俱兴,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的就可取士。」 这考题好像还真不难出。 朱由校不由连连点头道: 泰昌闻言,直接起身道: 说罢,他就要往外走。 朱由校却是忙不迭抬手道: 还有事啊? 泰昌不由好奇道: 朱由校连忙解释道: 扩充禁军? 泰昌闻言,脸上不由露出一丝凝重之色。 他明白邹维链的意思。 这会儿东南西北四大营皆有五十万精锐,还有南洋营和东南营也都是五十万。 也就是说,大明四境足足有三百万大军,而这会儿禁军才十来万。 这样的确不行,当皇帝的不能比个当总督的兵还少。 想到这里,他缓缓点头道:「嗯,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 这样吧,南洋营和东南营都解甲归田,就地屯驻,禁军扩充到一百万。 这样一来,大明的总兵力还是三百万左右,完全不会增加朝廷和内库的负担。 而且,京城正好要扩建,我们可以把东南西北四个兵马司的营地建到城墙外面,城里只留二十万禁军精锐。「 禁军扩充到一百万? 朱由校想了想,还是尴尬的道: 这个! 四大营精锐还不能动,直接抽调南洋营和东南营人马也不行,上哪儿招这么多禁军呢? 泰昌仔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禁军就以忠烈之后为主体组建吧,凡是埋骨大明忠烈之地的,其家人都迁到京城周边,其后人都编入禁军。 这样既方便他们祭拜也能保证禁军的忠诚度。」 大明忠烈之后? 朱由校想了新,还是尴尬的道: 你不能还是什么都按我说的办啊! 你都是皇帝了,有点主见行不行? 泰昌无奈的解释道: 好吧,这下是真没什么问题了。 年节过后,科举就要开始了,数万考生齐聚京城,整个京城顿时变得热闹无比。 没想到,这个时候还有来凑热闹的。 各个属国的国王、酋长、大长老什么的竟然如同越好了一般,陆陆续续赶了过来。 他们名义上是来恭贺新皇登基,同时参观一下大明科举的盛况,泰昌却感觉,这帮家伙就是来抢人的。 因为祖玛、亚特兰蒂、乃至阿素祖等人赶过来之后都跑去找新皇永盛要人了。 这帮家伙,动不动就是几千几千的要,大明哪里来的这么多进士? 这几年大明是在不断增加秀才和举人名额,但这次报名来参加科举的举人总共也就四万多啊! 各个属国需要的进士数量加起来都超过一万了,大明本身也急需大批进士填充到新开的疆域去治理地方,他们还想一次性增添上万进士就好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