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童年苦难 (第1/2页)
周平十岁以前与父母一起生活。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紧凑,但也不虞温饱。 他从小聪慧好动,上山能掏鸟捕兔,下河会摸鱼抓虾。 还时常跟随父亲进山采药,一直都是村子里孩子王。 九岁的时候,母亲给他添了个meimei,取名周灵。 可把他高兴坏了,对meimei那是格外的疼爱。 可是,好景不长。 周平十岁的时候,父亲被官府强征劳役,抓去挖矿了。 历来碰到这种情况的,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那时候他并不懂这些事情,只以为父亲出远门了。 只是后来,周平渐渐的发现,家里生活似乎越来越艰难。 母亲也总是很劳累,还时常以泪洗面。 因为长时间没见到父亲,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失去了父亲。 时常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泣。 父亲被抓后,家里失去了壮劳力。 母亲一柔弱女子,无力耕种。 靠着给地主家庄子上浣洗衣物和织布,赚取些许钱财。 一天不过三四文钱收入,艰难养活他和meimei。 加上三爷爷一家和乡亲们的偶尔接济,勉强度日。 可三爷爷的儿子也一起被抓走了,生活亦是艰难。 村里已经没有青壮,全是老弱病残妇幼。 乡亲们都生活艰辛,无力帮助太多。 全村皆是地主赵家的佃农,居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中。 一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村子甚至都没有正式名字,村民们祖上皆为赵家此处田地的佃农,因而聚居于此,形成村落。 为地主家种田,大部分粮食都得上交。 余者勉强混个温饱,这还得天公作美得遇好收成。 若是碰上灾年,收成不好,地主家却是不会怜悯降租,余粮都不够果腹。 更有甚者,碰到刻薄的地主,还得倒贴补租。 幸得天之赐,此地村民们还可以靠山吃山。 寻常进山采点草药、砍点柴禾或是打些野味,到县城去卖掉,倒也能补贴点家用。 故而,即使碰到灾年,村民们倒也能相互扶持勉强生存下去,不至于饿死乃至逃荒流浪。 运气好的采到个灵芝之类的贵重药材还能好好的改善一下生活,不过这也极难遇见。 因为村民们大多只敢在山脉外围一里之内活动。 深入的话会有危险,无论是碰到猛兽还是迷失方向,都可能有去无回。 周平给地主家放牛,每天能够赚取一文钱的报酬,却是还不够自己一天的饭钱。 于是已经开始懂事的他,时常与村里其他玩伴们一起,在小河大山里寻摸些鱼虾、草药或是野味之类,补贴家用。 就这样过了两年辛苦日子,周平已经颇为懂事。 平常很是努力的帮母亲分忧,认真的照顾meimei,像个小大人一样。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上天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周平一家。 周平十二岁这年冬天,母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加上忧思过度病倒了。 不多久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十二岁的他和三岁的meimei相依为命,继续在这世上受苦。 一时间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他伤心欲绝,哭的撕心裂肺。 小灵儿还不懂死亡的意义,只是看着哥哥哭也跟着哭。 哭了一夜,看着哭累了睡着了的meimei。 想到母亲临终前含泪嘱咐他照顾好自己,照顾好meimei。 他坚强的告诫自己: “为了灵儿,也为了我自己,为了不让爹娘担心。 我必须振作起来,我要照顾好meimei,让她活的开心!” 仿佛一夜之间便长大成人了。 他擦干了泪水,找到三爷爷和乡亲们帮忙张罗母亲的丧事。 寻了些木板做了个简易的棺木,收敛了母亲,葬在了后山。 没钱立石碑,便削了快木牌立于坟头,以做标记。 “将来一定要努力赚钱,出人头地,再风光厚葬母亲!” 少年心中响起了坚定的誓言。 周平母亲名叫宋蕙心,美丽大方,温柔善良。 她并非本村或附近村里农户家的女儿,事实上她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周平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以前听父亲说过一些。 母亲是从一个叫宋国的地方逃难过来的。 后来在逃难路上家人死的死散的散,走到青木县地界时只剩下她一个人。 那时才十多岁,昏倒在地头。 被干农活的爷爷所救,带回了家里将养了一阵。 后来母亲感念爷爷救命恩德,又觉无家可归。 于是留了下下来,嫁给了他父亲。 具体遭了什么灾,为何家破人亡? 父亲不甚清楚,或许知道也没说。 母亲也从不谈起往事,只是在临终前将一直贴身佩戴的一块小吊坠交给了meimei,嘱咐她戴上不要离身。 因为母亲家里原是大户人家,她从小读过一些书,认得字,周平与meimei的名字便是她起的。 还有村中一些跟他年纪差不多以及比他小的孩子们,大多都是母亲帮忙起的大名。 不然便是铁柱、狗蛋之类的名字叫一辈子了。 周平从小聪慧,悟性高,学东西快。 母亲便教他识字,他也把母亲会的还记得的字学了个七七八八,也算小有文化的少年了。 而今文化少年却是要面对自己和meimei两个人迫在眉睫的生计问题了。 他虽然伤心,却顾不上抹眼泪了。 让自己与meimei好好活下去的重担,已经毫不留情的压在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