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李忆安的身材迷倒万千女性 (第1/2页)
一直到凌晨两点半,今晚的夜场戏终于拍完了。 坐在地上用毛巾擦了擦湿漉漉的脖子,不在意发型的擦了擦头发,李忆安将毛巾搭在肩上,转头看向同样精疲力竭的赵菁麦。 小丫头已经昏昏欲睡了,瘫坐在地上满脸的生无可恋。 揉揉她的脑袋,关心道:“麦麦,赶紧回去睡吧!” “嗯~” 赵菁麦疲惫的点头。 旋即,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脱掉沉重的红色防护服后,说了声“哥哥明天见”,就像乳燕归巢似的去了自己宿舍。 跟还在忙碌的导演郭梵打了个招呼,李忆安也往自己的宿舍走去,脑海里回忆着之前的拍摄画面。 今天这一组镜头他拍的还是很满意的。 电梯的大门打开,外边是零下80度的严寒。 风雪涌入,风吹福字,刘启和朵朵跨出了他们到地面的第一步。 这一去能不能回来,人类命运在此一举。 人们能不能通过木星? 地球能不能到达彼岸找到新的太阳? 都在这个镜头之后。 而“福”又是每个华人都能理解的一个东西。 因为它象征了仲夏民族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和祝愿。 这么一个镜头只有两秒钟,但是李忆安觉得包含了很多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一个绝望与希望共存的画面。 所以他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也非常喜欢这个镜头,这也是他觉得最满意的一个镜头。 思虑间,听到身后传来声音。 转头一看,发现是b组导演们开始忙活起来了。 请假之前几天的拍摄,让他基本了解了剧组的构建,知道b组导演的职责,目前是各种特写和空镜。 比如说,所有的手臂屏都是由b组来拍。 拍手臂屏的时候不需要主演,因为每一件外骨骼机甲都是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演员穿着机甲把自己的部分演完已经精疲力尽了,不可能再有精力继续去演这些特写。 所以特写是由替身来完成的。 可是道具服太过稀少,每一天的使用时间都排的很满。 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最完美的计划是这样的: a组早上出工先给演员拍戏,b组晚上出工把他们剩下来的特写镜头拍完。 计划很完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两个组一直在超时、延误计划。 最后一点办法都没有,所有的a组和b组都混到一起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科幻电影太难拍了。 比如之前拍的一组运载车的屏幕:“卡嗒”,刘启把他姥爷的卡往里一塞,“叮”的一声响起来了,然后“京城第三区交通委……”噼噼啪啪就来了。 拍到这个时候,导演组们每天都是两行泪。 为什么? 太难拍了。 所有的屏幕都是实拍的,不是用绿屏拍。 因为绿屏要后期抠,很贵也很花时间,而且拍电影和拍广告是不一样的:广告是屏幕越干净越好,但电影不能这样。 电影上面该是脏的,手指印、灰、血,都应该有。 所以实拍是最好的,每个屏幕上面都应该是它播放的东西。 但是运载车有20多块屏幕,每块大小不一样。 还有,它背后其实是各种各样的手机和平板,这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你把各种牌子的平板放到桌面上,拿机器一怼,然后发现没有一块颜色是一样的,强迫症就哭了。 虽然车的屏幕尺寸不一样、系统不一致,这一点大家可以理解。 可是新的问题就来了。 屏幕依次点亮,该怎么拍? 如何让这20多块屏幕受控,让它播放你想要的东西? 最厉害的一种方案是做app。 对不起,穷,剧组没钱。 导演组们就只好用最傻的方法,做很多很多的小视频,然后去播。 但是,这些手机是横过来卡到里边的,上面被一块装饰盖板盖住,除了充电线,连home键都按不到。 怎么遥控它? 怎么回到桌面? 怎么下载? 做不了…… 导演组们就当场开动脑筋,发现了一款可以利用wifi无线遥控的软件。 所以拍摄的时候,专门有一个工作人员cao作电脑,用鼠标去点击远程的显示器,然后按播放。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李忆安心里想忍不住想: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这是上辈子那个《流浪地球》剧组吗? 人生终极四连问。 接下来的拍摄过程中,李忆安还发现了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导演组群策群力,大多靠土方法应付过去的。 可能在好来坞,这都不是事儿,有专业的应对流程。 但是对于华夏拍科幻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就是事儿,困扰的他们头痛欲裂的事。 用大刘刘慈星的话说,科幻电影行业需要科学,刚才所遇到的还只是困难环节的一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