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2章 故宫博物馆,收集别人的文物,让别人无路可走,十二年义务教育 (第3/5页)
br> 但汉姓包罗万象,哪国的名字套进来,都能和汉人攀上亲戚。 天下源头是华夏。 从景泰十一年,发现第一枚甲骨文片,景泰十二年成立甲骨文研究局,如今已经破译出大规模甲骨文。 为了发展旅游业。 各地仿造故宫博物馆,仿建博物馆,将古董存放在博物馆里,进行展览收票。 截止到景泰五十二年,大明注册博物馆774家,其中官方博物馆有420家,私人博物馆352家。 其实,华夏文明一直是保护古墓、保护文物的。 景泰八年,大明发布最严厉古墓、文物保护法,进行最严格保护。 景泰二十七年,建立故宫博物馆。 刚开始是陈列宫中储存的庞大宝物库,建立故宫博物馆,内帑支出百万纹银,挨着皇城,拆除大量民居,建立了占地面积20万平的庞大建筑群。 工程耗时七年,景泰三十四年完工,世界规模最大的故宫博物馆定型。 然后,皇家将宫中储存的宝物,全部放在博物馆里展览,合计180万件。 二十年过去,至今仍是文人sao客打卡点,每天接待人流络绎不绝。 这些年连年战争,战利品极多,再加上考古挖掘、抄家所得,故宫博物馆已经装不下了。 所以,景泰四十七年,中枢决定,扩建故宫博物馆。 但,博物馆再扩,就会把古宅子也扩进去,内城这些古宅也是打卡点,很多没落家族都靠旅游这点钱呢,没理由把宅子卖给朝廷。 朝廷合议很久,决定在石景山,建立石景山博物馆。 皇帝干脆批地1200亩,等于80万平,比紫禁城还要大,紫禁城才67万平。 拆除大量楼房,建立景泰宫博物馆。 就是皇帝心心念念的万国城。 景泰四十八年破土动工,预计十五年完工,总投资高达1200万。 这家比紫禁城还大的博物馆,预计能陈列2000万件至宝。 财部预计,12年就能回本,然后稳赚不赔。 所以呢,这钱就变成了皇企和国企共出一半,建立景泰宫博物馆有限公司,招聘人才进行管理。 赚钱嘛,不寒颤。 当时皇帝都后悔用景泰年号了。 因为故宫博物馆爆火,外加旅游业兴起,各地都跟着建博物馆,跟风最厉害的是陕西。 陕西这地方,一铲子下去,绝对一筐宝贝。 仅公办博物馆,就有17家,民间博物馆,高达32家,民间没注册的小型博物馆,不计其数。 景泰十七年,中枢成立考古司,负责保护性挖掘古墓,古墓品仅可用作博物馆观赏,不许买卖。 从全国2000件文物中,甄选170万件宝物,填写花名册,命名为国宝,永不许出境。 政策一下,古董从硬通货、流通价值,变成了更高的观赏价值,博物馆应运而生。 百姓家中的宝物也不用藏着掖着了,这回拿到明面上,放进博物馆里,让人观赏,赚门票钱,只要你注册了,那么这件古董就属于你的。 几乎每一年,中枢都会增加国宝数目,截止到景泰五十二年,国宝数量暴增到了1900万件。 一方面是新发现物件很多,另一方面是民间将一些稀世珍宝拿了出来,还有就是藩国的战利品。 民间收藏家,不太相信官方人品。 干脆三五个好友,联合起来,共同出资办一个博物馆,这种私人博物馆,不一定收费,但入门门槛很高。 收藏家真不差那点钱,他们追求的是共鸣,对宝物的深层理解。 反而对那些走马观花,打卡拍照的游客不屑一顾。 近几年,客流量飙升,各地博物馆,都迎来了庞大客流潮,赚得盆满钵满,民间开办博物馆的越来越多。 有的没落贵族,发现了这商机,把自家大宅子拿出来给游客参观,赚点烟钱。 像陕西,压根不愁古董,这东西太多了,可能谁家用的喝水的碗,都是宋朝的。 景泰三十七年的时候,又保护性挖掘了秦始皇墓,可以说,陕西遍地是古迹。 景泰四十七年,和景泰宫同时上马的项目,还有陕西的阿旁宫和大明宫,前者是秦始皇珍藏珍宝的地方,后者代表着盛唐之盛。 皇帝打算仿制出来,用来存放文物,建立两宫博物馆,主要是为了赚旅游钱。 这份投资,同样是国企、皇企共同投资,皇帝倒是想吸引民间投资,但民间没人敢投,这是宫殿啊,谁敢投? 阿旁宫预算200万,可以接受,大明宫预算高达3000万,皇帝差点想撤资。 而随着博物馆的发展,书画展也随之发展起来,毕竟游客就是流量,流量来了,什么都能赚钱。 书画展办起来,造就了一批书画名家。 话说回来,像陕西、西域、山西、湖北等这些地方都不缺文物,内地都不缺文物。 但东北是真缺呀。 唯一拿得出手的是,金朝的宁古塔,也就这东西出点名,徽钦二帝的尸体还不敢拿出来展示,其他的东西真没有啊。 但东北有自己的办法。 自己没有,埃及有啊,希腊有啊! 希腊那地方,跟陕西似的,一铲子下去,全是文物。 奥斯曼人根本不懂欣赏,干脆让大明去考古,然后搬回来,放在东北,东北六省,加上长城北五省,一共十一个省,啥也没有。 把希腊的东西挖出来,分一分,旅游资源不就来了嘛。 景泰四十九年,十一省布政使联合上疏,请求皇帝给奥斯曼下旨,允许大明去希腊挖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