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才 (第2/2页)
刘衍笑着道:“本公可没让他么入朝为官,而是要将经过考核、选拔的各种人才,全部安排到北直隶、山东各府的新式学校中任教,向众多学生传授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我大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举!” 另外刘衍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鼓励到时候征召的人才出书立,如此可以让许多原本泯灭于历史中的技术,能够真正的传承下去,这也是大明帝国实力的一个体现。 众人闻言便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无非就是花费一些钱粮,然后就有极大的可能收获大量的各类人才。 只有财政部尚书岳明笑着道:“凡是大才,都免不了心高气傲,也不一定会听从朝廷的号召,看来就要在钱粮和名利上做文章了。” 刘衍道:“的没错!除了给众人发放路费之外,只要被朝廷聘用为新式学校的先生,每月的俸禄和待遇,可以比照文官正三品发放,另外可以出门见官不拜,拥有等同于秀才的地位!” 众裙吸了一口气,刘衍的力度可是够大的。 随即刘衍便与众人商议了一下具体的细节,另外刘衍还拿出了一份名单,对王炆镇道:“此事以吏部为主,这份名单上的人,必须全部到京参加选拔!” 王炆镇急忙接过名单,上面记载了十几位人才,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闻名明末的科技奇才宋应星,他编写的《工开物》总结了大明帝国两百多年手工业和农业的诸多先进技术,甚至许多技术到了后世鸦片战争的时候,满清都没有掌握。 这本《工开物》也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即便是到了后世近代,也被西方各国争相翻译,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 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万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宋应星遂绝科举之念。 到了崇祯四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府。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多出走。宋应星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刘衍估计,现在宋应星应该就在亳州苦哈哈的忙活着,于是道:“亳州知府宋应星本身就是五品官身,直接将其提拔为民政部主事,负责编写新式教材,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新式学校推广。” 王炆镇急忙答应下来。 此外在刘衍的这份名单中,还有一 人名叫张璐,此人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 张璐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没有半分的懈怠,故一生着述颇多。 张璐着佣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医书,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中医学着必学的经典着作。 在历史上,张璐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四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这些都是后话。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让张璐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医家之一。 只是刘衍算了算,自己没记错的话,张璐是公元1617年生人,到今年张璐才只有二十六、七岁而已,虽然也是地方上有名的名医了,可是一身的成就,却并没有到位。 所以对于张璐,刘衍指示道:“这个张璐可以先放到山东一个府的医馆历练,如果可用,可以慢慢提拔起来。” 卫生部尚书鲍学镇抱拳道:“阁老放心,属下自会关注此人,就先让这个张璐到济南府城的医馆坐馆吧。” 刘衍点头赞同。 这份名单中剩下的不少人才,王炆镇一一过目,刘衍记忆 深刻的,便一一提点了一番,随后又根据名单上人才擅长的方面,交代给十三尚书去关注、扶持。 此事商议妥当之后,陈新甲便挑起了话题,道:“阁老,参谋部联合各位尚书在两京一十三省推行新政,目前只有北直隶和山东不打折扣的落实到位了,其余各道、府、县,完全就是敷衍了事,甚至是直接不予理会,朝廷必须要有所应对了!” 刘衍脸上的笑容随即消失,冷声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奏请陛下颁布诏令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