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遗书 (第2/3页)
怕个卵的徐恩曾。 直接正面冲突他都敢。 打日谍,打党务调查处,他永远冲在第一线。真的。打人太过瘾了。 “你现在马上过去。” “是。” “沈醉就在那里。他会配合你的。” “明白了。” 张庸心头一动。 沈醉? 又一个大佬准备登场? 好,好,人越多越好。 “不过,沈醉不会亲自参加行动。你带的都是警校生。” “是。谢谢处座。谢谢科长。” 张庸心知肚明。 沈醉也是老资格。好像和余乐醒还有点亲戚关系。 如果让沈醉接受他张庸的指挥,肯定有些别扭。除非是沈醉自己愿意。好像是之前的余乐醒那样。 然而,这种事,可遇不可求。 处座和毛人凤充分考虑到他的资历,于是只调给他警校生。 在那些初出茅庐的警校生面前,他张庸也算是“老资格”。完全指挥得动。不会有人故意阳奉阴违什么的。 坦白说,处座这样安排,的确是煞费苦心。 须知道,这样做,如果张庸有野心的话,很容易尾大不掉的。 处座的基本班底,就是这样形成的。 自己带出来的人,当然是听自己的。 这是果党特色。 军队也是如此。 私人关系非常紧密。比其他什么都强。 不过,考虑到他张庸实在太年轻,就算也野心,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成事。何况,他张庸风评一向不好…… 唔,想多了。 再次感谢。然后急匆匆的带着队伍来到警察学校。 浙省警官学校在上杭江,说远也不算远。说近也不算近。即使开车,也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 之所以选择这么偏僻的地方,主要是里面有个特务培训班。 在当时,特务还不算是贬义词。是特别任务的简称。当时红军里面也是有特务团的。 特别任务,顾名思义,就是得掌握拳脚、射击、爆破、刺杀、下毒、伪装等特殊的课程。也就是间谍的雏形。 来到学校门口。发现这里寒风呼啸,有点荒凉。 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曾经的特务处人员主要培训基地。特务处很多骨干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通报。说明来意。 很快,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出现。自我介绍,他就是沈醉。目前是学校训导主任。 “你好,沈主任。打扰你了。” “张队长果然一表人才。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过奖,过奖!” 客套一番。张庸跟着沈醉进入学校内部。 发现在凛冽的寒风中,在cao场上,在主席台的前面,肃然站立着一百多个青年人。 都穿着军装。还没换中山装。也没有武器。 明白了。他们就是被临时紧急召唤回来的。是警官学校在杭的所有人员。也是他张庸马上就要带走的生力军。 北风很大。 气温很低。 所有人的眼口鼻都冻得通红。 或许外人觉得这样傻乎乎的站着,是很傻的行为。完全没必要。 以前,张庸也是这么觉得的。 觉得有条件的话,最好是在温室里面呆着。 然而,在经历过生死存亡之后,张庸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考验。 因为以后执行任务,他们要面临的困难,比现在要艰苦得多。 他们不是普通人。 他们是复兴社特务处培训出来的。 也是以后军统的骨干。 从现在开始算起,到38年军统正式成立,还有两年时间。 然后从38年到45年,足足八年。 这十年的时间,是他们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十年。但是,他们的美好人生,都将在残酷的战斗中慢慢的消耗掉。 尤其是淞沪会战失败以后。可能每天都会有人牺牲。 眼前这一百多人,有人能活到45年抗战胜利吗?张庸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想。 他们不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又是普通人。 他们是华夏四万万同胞的一员。为了抵御外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牺牲。 没有无数烈士的牺牲,抗战又如何能取得胜利? “呼呼!” “呼呼!” 北风愈发凶悍。 似乎是在用凛冽的冰刀,向张庸发出警告。 有人的身体似乎在颤抖。 这是肯定的。 他们是人。不是神。 身体的本能,是无法对抗寒冷的。 但是坚强的意志可以。 如果连这样的困难都承受不了,只能说,你不合适做这一行。 比如说他张庸。 其实就不适合做这一行。真的。 只是因为有个系统,他才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厮混一下。 论专业,随便一个人都比他强。 坦白说,能够带领他们战斗,是他张庸的荣幸。 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命令他们解散吧!”张庸对沈醉说道,“有饭堂吗?到饭堂去简单认识一下,然后我就带走。” “他们是军人。”沈醉不以为然,“军人是不会畏惧寒冷的。” “那行。我上去说两句?然后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