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燕藩,蝶变! (第4/5页)
,切块,用草原随处可见的羊油,加盐巴,腌制在一个个大缸内。 然后被中原来的商队购买走。 换成中原的茶叶、盐巴、铁锅之类在北方草原,十分紧俏的货品。 十户为一个乡土村社的半耕半牧户。 冬天吃上了除rou外的玉米窝窝,或者直接煮玉米粒。 喝着秋季,自己用玉米秸秆酿制的玉米酒,酿制过的秸秆也没有浪费,竟然挖出一个大坑、压实、掩埋。 冬天,产仔的母羊,就吃这种发酵过的玉米秸秆。 他观察了,母羊虽然在冬季,依然掉膘,但不像以往,大面积饿死冻死。 羔羊成活率极高! 来年,不产仔的羔羊长大,在冬季,又会被腌制,贩运回中原。 当时他真的惊呆了。 昔日的同胞。 如今做了大明百姓,整个冬天,窝在蒙古包内,使用着从燕藩贩运回来的一种铁炉子。 在温暖的蒙古包内,男人们一边喝酒,一边用马头琴、二胡弹奏着草原曲子,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 若说有什么不和谐。 那就是谁走出温暖的蒙古包,去喂牛羊时,男人和女人,总会发生一些争执。 草原的女人会说:你看人家隔壁汉民迁民家庭,男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时,喝醉的蒙古汉子们,总是嚷嚷着:你是蒙古女子,要保留蒙古的传统! 最后摇摇晃晃,走出温暖的蒙古包,在冰天雪地中,撒泡尿,打个激灵,骂骂咧咧去喂牛羊。 他看到,百万蒙古人,正在放弃蒙古人的传统。 主动去拥抱中原!拥抱中原的习俗! 这样一幕幕,看在眼里,直教人浑身发寒。 而这一切,都是明四皇子亲手缔造的! 所以,他想出去,去明四皇子治下看看! 去向曾今的敌人学习! 据说,下个月就有海商来金陵,在海上飘荡一个月,先去东番短暂休整,再经过一个月,就能抵达明四皇子,正在集中所有力量,开发的吕宋!
…… 东番。 工业区。 高四丈、直径两米多的巨大高炉前。 朱棣仰头看着。 蒋进忠在旁边介绍,“王爷,今年一年,我们向朝廷贩运了一千船次的各种农具,随着朝廷乡土村社开始全面铺开,未来,农具的需求量会十分高,至少,这种需求量,两三年内不会结束……” “另外,永昌侯蓝玉和忠信侯张玉,以示范区的名义,向我们订购了十万套铸铁炉子,今年只交付了一万套……” …… 朱棣认真听着。 张老大被父皇册封为忠信侯。 有点低了。 不过,对于大明朝堂而言,这个爵位,比较合适。 毕竟,如蓝玉、沐英大哥都只是侯爵。 他估摸着,等示范区建好后。 凭这个巨大功劳,张老大应该能封公。 “今年,臣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截至目前,刨去迁民花费,开发吕宋花费,以及战争花费、海军新建战船,目前还节余一百万两银子,是咱们来到东番后,唯一一年,年终不拉饥荒,兜里有钱的一年。” 朱棣不由笑了。 转身拍了拍蒋进忠肩膀,“再坚持三四年,今年,谭渊、柳升他们已经扫清中央吕宋地区以北,两个地区的所有敌对势力,柳升的第二镇,在战争中扩编,实战训练,已经成军,明年,咱们两个镇,又四个混成协,横扫吕宋南方势力,一年根除其精英层,接下来,就是安定建设期了,军事支出少了,整体支出会少很多。” “走,带我去新铁厂看看!” 蒋进忠笑着点点头,迫不及待走在前面。 很快,来到鸡笼河上游,河道较为陡峭,水流湍急,冲击力较大的区域。 “王爷,新铁厂需要借助更大的水力,所以只能搬迁到这个移民村,这里的百姓移居到其他地方了,臣给每户,每个人,补偿了五两银子,并且帮助新建房屋,绝对没有亏欠百姓。” “进忠,你办事我放心。”朱棣点头同时,加快脚步。 轰隆隆…… 随着靠近前面围墙,轰鸣声渐渐清晰。 蒋进忠带领下。 朱棣进入院子瞬间,眉头不由一挑。 快步走过去,热浪袭来。 出铁水的漏洞,火红的铁水流淌出来,流入一个个薄且宽的槽子里。 刚刚凝固,几个匠人就用大铁钳子,夹着大约一厘米厚的巨大铁片,来到前方一个水力驱动风箱的方炉内。 短暂预热后,夹着巨大铁片,放入前方水力驱动的滚轮。 一道道缝隙越来越窄的滚轮不断挤压,通过所有滚轮后,形成一张巨大铁皮。 想到借助水力很不错。 朱棣又走到一个一人高的小高炉旁。 蒋进忠介绍道:“王爷,这就是炼钢的小高炉,通过坩埚实验后,暂时只能建设这么大的炼钢炉子,再大了,无法搅拌,匠人们说,无法全面搅拌,吹入高炉内的空气就无法和生铁水全面接触,就练不出这种直接用来铸炮、铸火铳管的钢……” 朱棣点点头。 充分接触氧气,主要是为了降低生铁中的碳含量。 太大了。 搅拌不均匀,氧气接触不充分。 现在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办到。 除非,能设计出转炉。 现在这个小高炉,说白了,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