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朱棣教子 (第3/4页)
人、戏曲家?” 标儿在老四燕藩,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 可事实证明,这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也遗漏了很多! 就比如这个研究民间内部矛盾、不良风气的机构。 锦衣卫就从来没有关注过。 可能觉得,这个机构是和一群说书人、戏子这等三教九流打交道,所以就没重视吧。 可通过老四的解释,不难看出,恰恰是这个被锦衣卫忽视的机构。 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要的环节! 民间风气不好,整个天下的风气也不会好! 朱棣低声回答:“其实,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需要在官府备案,同时,官府给剧作家、家一个名誉,而他们在自由演绎的同时,还要完成燕藩中枢布置给他们的演绎任务,比如帮忙宣传政策之类……” 其实,就是半收编。 没有约束这种群人自由演绎的内容。 他认为完全收编不好。 这样发展到最后,这群民间创作者,必然成为燕藩政权的应声虫。 …… 朱元璋一直认真听着。 当天晚上。 朱棣一家,时隔十六年,再次在皇宫内过年。 团圆饭吃到很晚才结束。 临近子时。 几辆新式马车,才载着朱棣一家出宫。 前面一辆马车内。 只坐着,朱棣、朱雄英叔侄二人。 朱棣拉上玻璃小窗,伸手揉了揉脸,醉意消减不少后,看着朱雄英,笑问:“知道你皇祖父,为什么让你送四叔出宫,而你四婶儿,又为什么,让咱们叔侄单独坐一辆马车吗?” 雄英笑着把上车时,从宫中捧来的一杯茶递给朱棣,摇头:“我知道,皇祖父、四婶儿给我和四叔创造单独说话的空间,但我不知道,四叔要和我说什么。” 朱棣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郑重看着朱雄英,“就说说,今天演的新编梁祝。” “今天看舞台剧的时候,雄英有没有观察国子监青年读书人?” 雄英点点头,“当祝母说出那番振聋发聩的话后,我注意到,国子监的青年读书人,流露出感同身受的神色,很多人低头琢磨片刻,眼神中有明悟,可更多是迷茫。” “这很正常。”朱棣点头道:“思想的启蒙和觉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不断碰壁,然后不断思考,再加上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提点因素,经过时间酝酿而诞生。” “这个外界提点因素,就是接下来,方希直照搬燕藩的各类舞台剧,燕藩的各类舞台剧,都是适应燕藩时代发展的舞台剧,这些舞台剧在让观众产生悲喜情绪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输出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 “这些新,引入大明后,在时间的酝酿下,必然会让很大一批人,尤其是青年读书人觉醒。” “青年人有个特点:热血、冲动、鲁莽、耐心不够,希望迫切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美好,一旦大明境内,千千万万的青年读书人,通过长时间的酝酿,觉醒时,他们就会迫切希望改变,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股力量,支持他们,引导他们,的确能加速变革。” “可如果来自上面的保守力量,压制他们,反而会激怒这些青年人,最终这些青年读书人会爆发。” “爆发一场读书人运动,四叔把这种运动,称之为学运。” 雄英微微皱眉,“四叔,学运产生的时候,我应该予以他们支持、引导?” 朱棣摇了摇头,身子微微前倾,抬手拍了拍雄英肩膀,紧盯雄英,叮嘱道:“还记得四叔和你说过的吗?再没掌握绝对的权力前,不要过分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张,到时候,你如果还是太孙,亦或是,只是个储君,那就要冷眼旁观。” “可……”雄英脸上露出不忍,“四叔,依着咱们大明现在的保守氛围,如果我不站在这群学运读书人身边,保护他们,他们可能会付出生命,甚至,发生广泛的流血事件。” 朱棣神色冷硬,伸手轻轻捏着雄英脑后,“雄英你要记住,你是上位者,上位者该心硬如铁时,就必须心硬如铁!”
“从古至今的变革,只有两种,一,自上而下,可现在,自上而下很明显行不通,二,自下而上,方希直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要把燕藩舞台剧照搬回中原,就是要搞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他选中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一场青年‘秀才’卷起的学运,却可以猛烈冲击陈腐之气。 “至于动摇咱们大明江山,一场学运还不至于,广大的农民,有乡土村社,能吃饱饭,就没人会造反。” 这就是他和方希直,敢发动这场学运的原因。 大明最广泛的人群就是农民。 随着乡土村社全面建成。 百姓虽然还没富裕。 可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 大哥通过锦衣卫,从他治下经济研究司搞到了不少研究成果。 别的不敢说。 大哥肯定已经知道,地方保护主义的巨大隐患。 也知道解决办法了。 将来大哥登基,即便不搞雇工身股制。 也肯定要打掉地方保护主义。 如此,城池内百姓吃口饭,就不是问题。 百姓只要有口饭吃,绝不会起来造反。 “所以,这场学运就变成了一场局限于精英阶层、文化阶层的内部矛盾冲突……” 雄英抿了抿唇。 他已经明白了。 四叔把所有一切,都给他考虑好了。 应方希直请求发起这场学运。 除了要帮他涤荡冲击现在顽固坚固的陈腐之气。 还要帮他通过学运,培养一批革新人才。 朱棣看雄英的神色,就知道雄英明白他的目的了。 不错。 方希直甘愿为棋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