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我还有哪些错?你直接说吧  (第2/3页)
>    而一个西北的农民军就有二十万之众,这让西北的地方官员根本无法处理。    如果从边疆调兵回来平乱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彼时大明的边疆也不安稳。    后金一直都在辽东虎视眈眈。    所以,面对这二十万的起义农民军,大明朝廷很是头疼。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的农民军人数虽众多,却都是各自为战。    完全就是流寇一样的存在,都是小打小闹。    在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部属,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充其量就是一个松散的对抗朝廷的联盟。    这种联盟对付上大明朝廷的正规军,几乎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当时的百姓们跳起来造反也不过是为了一口饭吃罢了,一旦真的是要拼命的话,这些农民军就是一盘散沙了。    所以彼时的农民军虽然让大明朝廷头疼,但是大明朝廷却没有将这些人给放在心上。    当时大明朝廷乃是东林党掌权。    这些高高在上的东林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他们眼里,农民军不过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在农民军起义之初,大明朝廷并没有用雷霆之力迅速镇压。    只是不断地给地方官员施压而已,并没有做出其他实质性的决策。    在这些农民军里面,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所领导的农民军军纪最好。    并且战斗力也是最强的。    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在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一口饭而揭竿起义,他们早就看上了遥远北京城里的龙椅。    所以,自从这两人造反之初,对待跟随他们的人就是用军纪军法来要求的。    虽然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一开始并不是最大的两股起义军,但是在他们两人的领导之下。    虽然几经波折,但是却日益壮大。    最终,两人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成为了全国所有起义军里面最大的两股。    也是所有反抗大明朝廷的农民军里面,实力最为雄厚的两支军队。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带领的农民,完全就可以用军队来形容了,而不是农民起义军。    也正是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的崛起,大明朝廷这才真正的重视了起来。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已经形成了气候,两人多带领的起义军也形成了极强的战斗力。    完全不是大明朝廷的地方军队能够抗衡的。    崇祯六年,西北地区的各股农民军从山西翻越太行山进入北直隶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平原和山区。    试图从西北地区进入中原腹地。    这个信号已经很危险了。    如果真的让李自成和张献忠占领了中原腹地的区域,那么大明朝廷就真正的是伤筋动骨了。    原来的农民军闹也只是在西北边闹腾,可是现在却直接进入了中原腹地闹腾,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一旦被这些农民起义军给闹了起来,那大明朝廷就是真正的后院起火了。    搞不好,都不用辽东的后金,这些农民军就可以直接将大明朝廷给颠覆。    所以,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的东林党赶紧派兵前来镇压。    他们这个时候也才将这些农民起义军重视了起来。    并不是怕这些农民起义军颠覆了大明朝廷。    这些东林党是怕这些农民起义军从中原直接直捣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那可都是东林党的老巢,他们的所有田产都在那边。    如果失去了中原这个天然的屏障,那他们的老巢就不保了。    为了保住他们这些东林党的老巢,所以倾尽全力也要将这些农民起义军拦住。    不说将这些农民起义军全部给剿灭,至少是不能让他们越过中原地区直捣江南的。    当即,大明朝廷便调集了河南、河北、山西、陕西4省以及京营官兵3万多人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因为是担心自己后方的江南老巢,所以这一次大明朝廷中的东林党很是上心。    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绞尽脑汁了。    面对这些起义农民军,这些东林党们算是下了大功夫了。    不管是在人员调度上,还是在粮草辎重上,又或者是领兵将领上。    东林党们都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他们考虑了全局的局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